|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成都武候祠
诸葛亮三步一谋,五步一计,草船借箭空城退兵,孔明成为智慧的化身,其用兵仿佛孙吴,计出莫测,“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果真如此嘛,诸葛亮到底是人还是神?为拨开神秘的历史面纱!我信步来访成都武候祠!”
“从历史的风烟里,越过千年时空,随着游人脚步逐渐深入,树丛深处矗立着一块巨碑上刻“诸葛武侯祠堂碑”,这就是名闻中外武侯祠,细观 唐朝宰相裴度碑文。称赞诸葛亮有建业之智,报国之心!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
斜倚在祠前的一株千年古树上,抬眼望去祠前数层台阶,两侧雕有古拙的石质神兽庄重生动,好似千军万马矗立于此。高大的楠木擎起重檐的屋顶。大殿上上悬 “名垂宇宙”牌匾,殿的左右两壁,左书孔明《隆中对》。右列岳飞所书《出师表》。
古人云:“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诸葛亮和岳飞,理想和抱负,在这里交融!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泪,笔锋似枪,两位巨人,一前一后,理想和抱负,在出师表里共鸣!
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快乐而活贪图享受!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赤胆忠心,被人民敬重!推之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祠内,匾额楹联众多目不暇接。“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等等,都是颂扬孔明之词。这些词在刘备殿内看不到,可见孔明在人民心中的崇高!
穿过几层廊房,来到孔明殿。殿内宽敞开朗香烟袅袅。“诸葛亮”端坐正中,双目凝思神态自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腹内自有计千条。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仰望孔明之像,先生是那样慈祥,目光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羽扇轻轻启动。
像前有一个三面铜鼓,相传是南征蛮人时制作的,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美的云纹和回文,颇有商周青铜器之味。大殿的顶梁由贵重乌木制成,仔细打量,乌木上刻有文字,原是孔明《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掷地有声,远传海外!
面对先生的塑像,感叹良多。治国理政,究竟是制度重要,还是道德文章力量更大?此刻站在大殿之上,让人沉吟良久!
遥想当年:刘备白手起家,由织席卖履”发展为一代帝王,诸葛亮功不可没。为忠于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以小击大,以天下之十三之一,攻击强魏!其实孔明军事并非长处,而在于政治!
北伐难成。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那么,诸葛亮为何立志北伐呢?原因也有三:安内必先攘外,小国更要图强,理想必须坚持。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也是不能没有梦想的。所以,说诸葛亮治国强于用兵。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提出异议,达成共识!
“诸葛一生惟谨慎”,当年亮与众人计议伐魏,魏延提出奇计 “奇兵冲其腹心,“镇守长安的夏候都督,胆小无谋懦弱无能: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秦岭以东,当子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如此妙计,孔明弃之不用!后来司马昭懿曾对人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征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诸葛亮认为魏延之计:非万全之策“因而决定从“陇右争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孔明过于谨慎,造成战略失策!本来奇兵天降,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魏国从梦中惊醒发出余威,诸葛亮正面的进攻,难取效果。
颇有讽刺意义的,日后灭蜀!正是邓艾的奇袭,不知诸葛亮地下有知,有何感想?孔明率十万人马,还是按自已的方案;派赵云,邓芝等大张旗鼓出斜谷道,暗率主力沿汉水上溯,北出祁山,想先取陇右,再夺长安!
魏明帝自刘备死后,一心享受大兴宫室,园林,毫无防蜀准备,及闻诸葛亮出兵祁山(祁山,横卧在甘肃礼县汉水北侧,绵延数十公里,扼陇蜀咽喉),南安(今武山县西北)天水,安定(今镇原县南)三郡皆叛,关中大震,魏朝野皆震,魏明帝急调兵拒之!
魏国兵力超过蜀吴总和。诸葛亮遣缺少实战的马谡率阻援部队前往街亭,(今甘肃庄浪县东南,为汉中要地,粮道全经此地,可谓诸葛亮的生命线)!阻敌魏军西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意图,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魏军断其水道,谡军大败,土众离散,诸葛亮被迫撤军汉中!
第一次北伐由此失败!之后,诸葛亮数次北伐,千里出国作战,魏军坚持持久战,蜀军终因粮草不济,被迫退军!五次北伐,终难突破魏军的防线,劳师无功,(公元234年)诸葛亮操劳过度,在北伐前线出世,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终年五十四岁!
将星西坠,日月为之失色,蜀军撞跌而哭,甚至有哭死者,连受到孔明处罚的廖立为之落泪,李严为之而死。孔明临死不忘国家。再三提醒后主刘禅:臣死之后,不要使家有穿不完的衣服。出外有用不完的钱。有的人活着他已死去,有的人死去,他还活着,一代风云从物孔明虽然远去,“万古云霄一羽毛:崇高形象却高悬在我心中。
徜徉在武侯祠的堂前殿后,行走在丹桂掩映。红墙曲径之中,心却又飘向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我感叹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情怀。值得庆幸的是。“文革”,破坏了无数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200万人来拜访。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之地,我踱步祠中。久久不忍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