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是当今世界最看重核能的国家。政府为此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目前大陆地区在运和在建核电总装机48676MW,再过6年时间,这项数据将翻番,达到88000MW,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核电国家。
不过现在看来,该计划如要顺利推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境内的反核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内陆核电,由于地震等潜在风险及远离冷却水源等原因,内陆核电被认为不如沿海核电安全。在中国,内陆核电已经和“PX”、“垃圾焚烧”一样成为了触动神经的敏感词。民众不相信,一个连牛奶和食品都会出问题的国家,怎么能够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如果未来部分核电项目因民众反对而无法按计划进行,这份雄心勃勃的核电发展计划可能要落空。再者,中国想要完成88000兆瓦的核电装机计划,必须向内陆发展寻求空间。中国政府有计划在2015年之后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可以想象届时正反双方必将有一场激烈的较量。
事实上,这场较量早在2012年就展开了,并在今年上半年达到第一阶段高潮之后暂告一段落。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辩论在形式上争吵多于讨论,在结果上是走向分裂而非形成共识,对于社会而言,这样的辩论缺乏建设性意义。
福岛核事故之前,中国民众对核电知之甚少,那时核电企业在江西、湖南和湖北三个内陆省份选定厂址,并推进核电建设的前期工作。在此之前,中国17台在运核电机组均位于沿海省份——这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关,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电力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提速,伴随而来的是能源需求提升。核电的两大特点:单机容量大、建设投资大,满足了地方政府对于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双重需求。
不过福岛核事故灾难性的后果,令中国民众开始重新审视核电。争议首先出现在在位于江西和安徽两省交界处的彭泽核电。彭泽核电注册于江西彭泽县,与安徽望江县仅有一江之隔,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也就是说,彭泽核电项目带来的所有收益(包括GDP增长、税收和就业)将由江西方面享有,但一旦核电厂出现意外,江西和安徽都将蒙受损失。
2012年底,安徽望江县四位曾在政府任职的退休人士,向国务院发出公开信,质疑彭泽核电项目的合理和合法性。他们指出彭泽项目在选址、公众听证等多项程序上存在问题,并呼吁取消该项目。此后,祖籍为望江县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社会活动人士何祚庥公开撰文反对彭泽核电项目,并呼吁中国政府谨慎考虑发展核电。
这些反核事件经媒体放大后,成为当年的热点事件。核电企业人士对争议做出了一些回应,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数回应的专业性太强,民众无法理解。由彭泽核电引发的争议,逐步扩展成全国范围内的反核浪潮。2012年10月,中国政府在做出重启因福岛而暂停的全国性核电建设计划的同时,表态2015年之前将不会建设内陆核电。
2013年,中国雾霾情况日益加剧。遍布全国的火电、钢铁和水泥厂被认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行业都将受到严格管制。政府同时确认,核电没有污染排放,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
2014年初,关于核电的政协双周会召开,这次高规格的会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平息各界争议。反核意见领袖何祚庥应邀出席,他在会上做了发言,将自己的观点从“反对核电”修正为“不反对沿海核电,但反对内陆核电”。
形势向好使核电行业受到了鼓舞,甚至出现了要求抓紧启动内陆核电建设的声音。湖南省政府多次公开发声,要求尽快启动桃花江核电项目,还有专家声称“2000万湖南人民热烈期盼桃花江核电早日开工”。
不过,今年4月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至少三次通过撰文或专访形式,阐述其反对核电的立场。国研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专家观点和立场具有权威性,为社会各界认可。王与何有师承关系,两人观点也基本相同。
王随即成为新一代的反核意见领袖,每一次她的文章面世都备受关注,从网络互动的反馈来看,大多数民众对其观点持支持态度。掌握话语权的学界意见领袖和民间反核声音频繁互动,构成了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第一轮内陆核电问题讨论。
迄今为止,反方的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学界的意见领袖,没有起到推动社会讨论,让真理越辩越明的作用。这一轮辩论迎合了民众反核情绪,但最终沦为无意义的口水仗,有些反方学者有时表现得不够严谨,例如王亦楠,她在公开发言中,多次引用错误数据或曲解新闻媒体报道。
核电业界的表现则更为糟糕。在2011年之前,核电行业封闭保守,极少受到民众的关注,而现在形势急剧变化,核电行业还没有完全适应。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多次涉核舆情危机,当事企业反应迟钝,几乎没有企业愿意第一时间出面澄清回应,我与多位核电行业人士进行过交谈,询问期间的原因,他们的回复均是,“等等看”、“没有回应的必要”,“实在不行了再发声”。
这一轮舆论交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论战双方实力不平衡。反核阵营中,学界与民众频繁互动,多次公开发声。反观核电阵营,极少有人愿意以实名方式参与讨论。
迄今为止,何、王以中科院院士和国研中心研究员至少五次公开发言或接受记者采访,但没有一位级别相当的核电行业专家或高管做出公开回应。在我所接触的众多核电行业人士中,他们不乏业界知名专家,也有不少与何祚庥级别相当的两院院士,但是他们普遍认为,何、王二人的言论不值一驳,没有回应的必要,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核电行业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此外,由于此前与外界交流甚少,如何向民众解释“中国核电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核电行业拿不出太多的办法。在江门市民反对建设核燃料加工厂事件中,一位核电专家在政府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用极其晦涩学术的话语一遍遍解释为何核燃料厂是安全无放射性的。但是愤怒的民众连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还好,这一轮的舆论较量至少起到了暴露问题的作用,这将有助于下一轮的讨论向建设性的方向演进。 原标题:一场关于内陆核电的激辩 来源:财新网 朱玥,财经杂志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