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02|回复: 5

彭泽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第一节  文化网络



文化馆  馆址座落在县城东风路,至2000年底,有干部9人,职工8人。1985年前,文化馆内设群众文艺组、美术摄影组、文学创作组、文物管理室、办公室、图书室。1985年图书室从文化馆分出,成立图书馆。1989年,文物管理室从文化馆分出,成立文物管理所。文化馆重组,设办公室、群众文艺组、美术摄影组、文学创作组,后根据市县要求又增设档案资料室。

影剧院  始建于1959年,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剧场使用面积800余平方米,80年代改造后可容纳观众近千人,承担着全县的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电影入映和接待外来演出团体等活动。其间接待过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芷芩、韩再芬等国家级知名演员的精彩演出。影剧院属全民事业单位,定编5人。1993年10月与县黄梅戏剧团合并,1997年3月又分开。

1993年县财政拨款16万元对影剧院进行改造。

电影院  始建于1971年,座落东岭,占地600平方米,拥有800个座位。

乡(镇)文化站  1981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县各乡均成立了文化站,共计32个站,配专职人员27人,1985年有12人转为国家编制。1986年棉船文化站被评为“江西省百强文化站”。1990年后,由于经费不足,全县仅存马当、棉船、东升、杨梓、天红五个文化中心站,有专职人员13人。









村文化室  2000年,全县仅棉船镇复排村设有文化室。

个体文化户  20世纪90年代,全县文化市场骤然兴起,个体文化户从县城到农村相继涌现。1995年全县有文化娱乐活动经营点113家,其中舞厅6家,桌球13家,电子游戏机18家,图书报刊门市部、摊点32家,文化音像制品零售、出租33家,印刷厂3家,打字复印室8家。2000年底文化娱乐活动经营点跃至130家,其中舞厅3家,卡拉OK厅5家,电子游戏机28家,桌球18家,网吧13家,图书报刊门市部、摊点14家,文化音像制品零售、出租30家,印刷厂3家,打字复印16家,更兼电视的普及的原有的文化活动基础,一种新型的、更加繁荣昌盛的文化网络已在全县形成。



第二节  文化活动



1986年,县文化馆成立文化艺术团体——“五柳文学社”。有会员120人,创办了《五柳》文学报。县工会举办了“中秋赏月谜会”。

1987年3月,中央“东方歌舞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及“河北歌剧团”,先后来县城演出。9月,省电视台在杨梓开山彭村拍摄“放牛娃业余赣剧团”电视片,并向全省播放,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该节目。10月,都昌、彭泽、湖口、星子四县在彭泽举办首届“彭蠡情”艺术节,同时在彭泽举行第二届“杨子江”书画展。11月,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来彭泽剧院演出。年底,县文化馆、文联合编《彭泽民间故事》一集,并完成《民歌集成》和《曲艺音乐集成》编辑工作。

1988年元月,彭泽、湖口两县总工会联合举办“石钟龙宫杯”艺术作品联展,共展出两县艺术作品90余件,其中书法、篆刻57件,摄影17件、美术20余件。同年2月,举行龙城龙年龙灯会,各乡、镇灯彩、布龙、板龙云集县城,观者如潮。4月,“西游记”剧组来彭泽演出。6月22日,县文化馆参加九江群艺干部舞蹈比赛,获编导表演奖。8月,县文化馆创办《读书岩》文艺橱窗每季一期。10月29日,陶博吾先生在县文化馆举办书法讲座。12月,县文化馆举办望江、宿松、武穴、阳新、彭泽、瑞昌三省七县“黄金水道”书法联展。

1989年10月,在县体育场举行国庆40周年焰火联欢晚会。

1990年5月,在九江市少儿书画比赛中,县城关完小学生王铮获三等奖,周益文获优秀奖。是年8月,县文联、县台联联合举办“陶渊明的人品与诗品”的文化讲座,邀请回乡省亲的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欧阳炯先生主讲。同月,县文化馆在县城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

1991年元月,县文化局、总工会、老干局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联合举办全县老年人书画作品展览,共展出书画作品50件,其中书法、篆刻43件,美术7件。同年7月10日,“皖、鄂、赣、豫四省业余歌手赛”在彭泽举行,参赛歌手共35名,彭泽歌手荣获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一名,并荣获歌曲创作奖。

1992年,县文化馆成立硬笔书法协会,并创办《彭泽硬笔艺苑》刊,“五一”期间举办首届硬笔书法展。

1993年6月,县文化馆组织全县业余歌手参加九江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市青年歌手大奖赛,获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优秀奖二名;同时文化馆获组织辅导奖。12月,县文联、文化馆、物资局、外贸局、政协法制社团委员会联合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于25~28日在县影剧院一楼大厅展出,共展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百余件。

1994年8月,省群艺馆在龙宫洞举办“群众文艺工作研讨会”。

1995年,棉船文化中心站会同棉船中小学创办《银帆》四开文学小报,为中小学生开辟文学创作园地。

1996年9月,《中国钢笔书法》第五期,就彭泽硬笔书法艺术活动进行专题报导,并刊登了黄丰、汪益农、伍微波、傅伟、陈竣、都志军等6人的7件书法作品。11月,棉船文化中心站在全国行业歌曲评比中,选送的《江总书记视察我棉乡》和《棉船1997》两首歌曲,双双荣获一等奖。

1997年6月,迎接香港回归,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庆七一、迎港归”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24日,文化馆选送县供电局、粮食局两个代表队参加九江市“庆七一、迎港归”全市文艺调演,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粮食局代表队还于28日晚参加调演闭幕演出。27日晚,在影剧院举行革命歌曲大合唱;29日晚举行歌舞晚会,全县中小学、机关单位、工矿企业均参加演出,演出人员近两千人;30日上午,群龙汇龙城,庆祝香港回归,16条长龙自县二中操场出发,沿龙城大道欢歌起舞,一路上爆竹声声,锣鼓喧天,当天夜晚,各单位、各家各户门梢上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龙城灯火辉煌,热闹非常。

1998年9月,举办抗洪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80幅,已为县档案馆收藏。10月,县文化馆协助县检察院参加省“庆祝反贪工作十周年成果”文艺汇演,其汇演节目荣获二等奖。

1999年9月21日,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和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各乡、镇参展的展版共50块。12月,举办迎澳门回归谜会。

2000年元月,县文联、楹联学会、文化馆、书法协会联合举办“春节送春联下乡”活动。7月,江西师范学院艺术团来彭泽演出。9月,县组队参加省灯谜比赛并荣获团体二等奖。

至2000年底县诗词楹联学会先后出版《东篱》、《澎浪》、《彭泽诗词》、《彭泽诗联》等诗联刊物42集。



第三节  文艺培训



专业培训  1992年经县政府同意由县文化局、县人事劳动局为县黄梅剧团招收新学员10名,以补充剧团演员的不足。先组织学员去安庆戏校学习1年,回来后学员班由县剧团老演员担任教师,以老带新进行培训。培训中既传授古装传统戏剧的生、旦、净、末、丑角色的唱、做、念、打基本功,同时也进行现代歌舞演唱基本功的训练。

业余培训  1986年11月,由县文联、县文化馆联合主办文学创作培训班,县文联各协会会员以及业余文学爱好者计8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市文联常务理事、《浔阳江》编辑徐峰为学员们的新作品进行了评点和辅导。

1987年6月,县文联、县文化馆为进一步提高县美术、摄影队伍的素质举办了为期7天的创作训练班,参加人数计40余人。训练班邀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协主席徐东林为学员授课。

1989年6月,由县老干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老年体协、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两期“中老年健身迪斯科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百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40岁。

1990年7月,县文化馆举办了中小学生暑期美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30人。



第四节  民间文艺



彭泽为西汉设置的古县之一,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名臣狄仁杰,均在彭泽担任过县令,对彭泽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历史上彭泽,在上层文人中流传的所谓阳春白雪文化,或是民间下里巴人文化都很繁荣。

念歌  念歌又称读歌亦叫唱歌,是流行彭泽很久的曲种。

彭泽念歌,系由往昔黉门学士吟诗颂赋演变而成。据明嘉靖版彭泽县志文艺篇记载,清名士四川人李天英在彭为官时,曾著《龙城竹枝词》。清乾隆副贡柯读(马当人)所著《捡花词》均为长篇七言歌诗,脍炙人口,彭泽人以念歌形式流传至今。

1989年,年已花甲的黄岭乡盲艺人汪的纳,根据自己坎坷一生的经历,自编自演两首念歌曲目即《自叹》和《忧愁记》,由县文化馆丁茂松记录整理,为彭泽念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流传在彭泽的念歌形式有三种:一是有一定文化者以宣唱形式、照印刷版本长歌颂读。如“绿英姐”、“黄氏女劝夫”、“对金刚”等;二是有文化的学士、艺人,以当时社会现象风土人情为背景,自编、自演以长歌形式表达喜、怒、哀、乐,如“龙城竹枝词”、“捡花词”、“自叹”、“忧愁记”等;三是没有文化的人,口传心记,依曲套词,此种形式,广为流传。

彭泽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头楚尾,系水陆交通要道,人员流动性大。语言基本上属赣语系,但在音调上又分为上乡腔和下乡腔,同时还掺杂外地迁入的他乡腔。故念歌在这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演变成上乡唱腔和下乡唱腔两种风格:下乡腔平而低,唱时如涓涓流水,如泣如诉;上乡腔则急而快,唱时有如竹筒倒豆之感。

念歌的唱腔,虽大多数为二、四句式单一曲牌体,但与民歌关系密切,这是突破了固定的八分之五节拍而产生四分之四和四分之二节拍,如“探姐”、“瞧情郎”、“长工恨”、“辰时调”等。

念歌演唱,不分男女,不用伴奏,一般一人演唱众人静听自始至终。目前城乡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念歌。

鼓书  鼓书即打鼓说书,为彭泽广为流传的一种曲艺。说书人只用牙板一副、板鼓、小鼓、大锣各一面,就可演唱。

在各乡镇均有专业和业余的说书人。专业者大多来于外省,有来自安徽望江、宿松两县的,有来自湖北黄梅县的,历代都有老艺人在彭泽收徒授艺演艺求生。泉山镇73岁艺人谌振东原是黄梅县“金花三代”曲艺世家,在彭卖艺50余年。泉山镇曹广波是宿松县祖传三代说书人。马当镇刘新华艺人是望江县方清老艺人的门徒。

鼓书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先敲打锣鼓(即板头),名为闹堂鼓。再以京腔念七律或七绝的引子,念引后一边击鼓打板,一边唱鼓书头。鼓书头唱词和唱腔有多种,有《四季花》、《二十字》、《数古人》等。正腔均以上下两句式演唱,中间夹白反复演唱。

对鼓书中不同角色,以不同腔调表达。鼓书演唱曲目中,既有整本水浒、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罗通扫北、杨家将、岳家军等传流的历史曲目,也有新编的现代唱本。

城镇说鼓书以茶馆、酒楼为场所,农村则在寒冬腊月或节日,以祠堂、庙宇或大户人家为场所进行演唱。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打鼓说书活动亦逐渐减少。

灯彩  农村一般逢年过节都有灯彩活动。如龙灯、推车灯、彩船灯、狮子灯、蚌壳灯等。其中尤为独特的是黄花乡枫王门村的虾子灯。虾子灯灯长丈余,3人戏游,游灯者历代下传必须是年富力强者。游灯时配以锣鼓点子,游出虾子在水中各种姿态,如:跳、弹、进、退等,晚上灯内亮烛表演,整个虾子栩栩如生。

板龙  下乡南垅阳、岭上阳、大庙朱,老屋韩等大村庄板龙灯很有特色,以大户宗族为主,每户一丁一节板龙身,每节龙身长约2米。游时每节龙身相接,最长达130多节,一条板龙从龙头至龙尾有半华里之长。出游时,前有开道仪仗队,后有压阵锣鼓队,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赶野猫  “赶野猫”是乡村的一种奇特风俗。文艺“赶野猫”实为古代一种傩仪,为傩舞的一种。

每年正月初七清晨,由12~15岁强壮善跑的孩子组成队伍,敲开头年新婚人家的门,向新娘索取涂花脸的颜料,并向新娘予以祝福。这样,拉开“赶野猫”的序幕。

孩子们头裹长巾,脸涂红、白、黑三色,手握钢叉,号称“五猖兵马”,即正义之神。早饭后,开始第一次巡逻,大人敲锣打鼓,孩子们挥振钢叉,往来呼唤,“呼—呼呼,呼—呼呼”,挨家奔走,驱赶“狐狸野猫”。中午,第二次巡逻。挨家讨取爆竹、草纸和稻草,以备扎茅草人用。下午,第三次巡逻后,高潮来临,全村人聚集在祠堂门口,二人扛起草人,准备送走“鬼怪”。三声铳响过后,二人冲出祠堂,传给下站,这样站站传递,飞快地把茅草人送到远离村子的河边。然后,“五猖兵马”用钢叉猛戳茅草人,在鞭炮和火铳的轰鸣声中,将茅草人焚为灰烬。

赶走了“野猫”的村子里喜气洋洋,家家吃着丰盛的晚餐。饭后,孩子们燃响爆竹放进装有“芭树叶”的盆中,爆声“啪啪”作响,然后,围“芭树叶”盆一边跳,一边唱起古老的民谣“报财报喜,陈谷腊米,前仓满,后仓沉,中间仓里装金银”。
发表于 2014-9-1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打好文化品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彭泽的文化沉淀还是很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1_249:}{:1_249:}{:1_249:}{:1_249:}彭泽文化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只是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彭泽陶渊明、狄仁杰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