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40|回复: 4

【彭泽影像】行走在山梁上的80后赶骡帮夫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彭泽晚爆 于 2014-8-20 11:05 编辑




核心提示:山峦起伏,林木森森,行至彭泽县风能发电建设基地林间,忽闻一阵“哒哒”蹄声响,循声而至,竟然是一头头高大壮实、黑棕色毛皮的骡子负重前行在颠簸的山路上,让人顿生郊野牧歌的田园情怀。这些骡子在山上做什么?骡子的主人是谁?他们来自何方?将要去往何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这个藏在风能发电建设基地的骡帮,探寻他们赶着骡帮讨生活的故事。

行走在山梁上的80后赶骡帮夫妻
         谋生——80后小夫妻天涯赶骡


   如果说骆驼是沙漠里的船,那么骡子就是山梁上的车。8月8日清早,记者在我县风能发电施工建设工地见到了来自广西百色的一对赶着四头骡子向山上运送水泥的80后夫妻俩。丈夫小尤向记者介绍说;在风能发电施工建设工地有来自广西百色的老乡,经老乡介绍,他们夫妻俩承包了运送建筑材料的工程,因为这些建设工地不是陡峭山坡,就是山涧沟壑吗,先进机械设备在这些场地很难派上用场。因此,这种至今还留存着的骡队驮货的运载方式还是很有市场。据小尤介绍,同在这个工地赶骡帮挣钱的还有同样是来自广西百色的其他赶骡帮的人,他们的年纪比小尤夫妻俩要大一些,也都全是夫妻俩成双成对。找他们做工程的电话总不断,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不得而知。每回再次上路,小尤夫妻俩和赶骡帮的老乡为了节省费用,会结伴雇来运输车,将自己和妻子以及骡子“托运”过去,终日漂泊的日子,被他们诗意地称为“浪迹天涯”。




小尤是在2012年开始走起了骡帮,夫妻俩把两个孩子寄养在广西老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承揽工程。用他们的话说,哪里有困难的工程,哪里就有我们。骡子的劳作时间永远是跟着工期的,走的路大多是从山脚到山顶,钢筋水泥、所有机械无法企及的位置。而这些骡子任何时候都任劳任怨,每次驮上300~500斤,上去又下来。记者跟随着它们的脚步,走了两趟。惊讶地发现,上山的路都是它们硬生生地踩出来的。它们的要求不多,但除了吃饱饭,它们也喜欢有点个人的时间,在山坡上走走饱餐一顿。小尤说,跑骡帮跑的是个自由。他之前在厂里,怎么干都觉得不舒服,出来跑骡帮,全国各地走,四处看看,觉得生活挺精彩。他们工作在山上,生活也在山上,他们以骡子为伴,乐此不疲地赶着骡子,一条条泥泞小道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级级弯曲的台阶印上了他们的脚印。他们用最原始最古老的运输方式,成就了最先进最现代的设施建设。



通常情况下,小尤夫妻俩天不亮就要出工,到了山上之后,就急急忙忙先把骡子喂饱了。开工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骡子装上鞍子,并作仔细检查。在吆喝声中,四头骡子排着队形,沿着山路往山上行进。不一会儿,骡子便开始爬坡。坡陡的地方,骡子采用跑斜坡的方法,绕着上去。大约半小时,骡子驮的第一批货顺利抵达山顶。中午时分,骡队驮完最后一趟下山休息,这时,小尤夫妻俩会为骡子们准备好青草、麦麸和玉米以及番薯藤等食物充饥。累了半天的骡子有时顾不上饥饿,便在沙地上打起滚来,放松肌肉。

欣慰——每头骡一个月赚两千多元
   “我们广西、云南和贵州一带盛产滇马,滇马个子虽然小,但是脚力很好,不怕走山路,用滇马当种马,交配出来的骡子不但继承了这种优点,负重能力也大大加强。”虽然赶骡帮的资历不深,但说起骡子来小尤却头头是道。小尤介绍说,骡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没有生育能力,它是马和驴交配产下的后代,分为驴骡和马骡。公驴和母马交配,生下的叫“马骡”,如果是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叫“驴骡”。马骡个大,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自己赶的骡帮里的四头骡子都是马骡。一头骡子卖价一般在7000元左右,壮实的超过一万元,虽然成本不低,但由于来钱快,加入这个行当的人源源不断。
“为什么干这个行当?”记者好奇地向小尤问道。“骡帮这行,收入其实比进厂打工强些。有活干的时候,一头骡子平均每天能挣150元左右,赶骡人的报酬还在外。”小尤颇有些自豪地回答。小尤算过一笔账,每天给骡子喂食两三顿,主食是麦麸和玉米,每头骡子一天的食料要花费30多元,除去食料开销,每头一天还能赚个100元,掐指一算,每头骡子一个月大概赚个2千多元。“但前提是必须每天有活干,不然的话,保我们夫妻俩和骡马的生活开销都够呛。不管怎样,这比外出打工好多了。”小尤的妻子小吴欣慰地说道。由于常年奔波忙碌在野外,小吴脸上的肤色特别的黝黑,但却十分的精神。
“山上很多地方机动车开不进去,骡子不一样,哪怕是只有一条崎岖山路,也能稳稳当当将东西驮上去。而且,骡子还有灵性,一条路走过一两次就能记住。”小吴接着兴致勃勃地说道。
谈到未来,小尤夫妻俩有些惆怅地说道“我们不会叫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这个行当了,这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太苦、太苦了”。赶骡帮,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行当,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从当初单纯的货物贩运到现在的工程运输,赶骡人用他们的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生活的的壮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骡帮驮运的历史将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许,小尤夫妻俩就是这项古老职业最后的坚守者。


来源:今日彭泽报


发表于 2014-8-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图文并茂!{: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