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贤:彭泽县令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病逝。与母妹多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家里藏书很多,他读了许多书,这为他以后接受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他以母丧为由,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六月,他受辟举赴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上表辞职,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经叔父陶逵介绍他来彭泽做县令。这就是后人称他为“陶彭泽”的缘由。在彭泽任职期间,他深爱彭泽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并将自己的亲属安排在治所附近居住,至今彭泽尚留有陶氏后裔数千人。他在任职第八十一天时,寻阳郡派督邮到县检查工作。属吏对他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解绶挂印而去。从此结束了他十三年的仕宦生涯,赋《归去来辞》以表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义熙二年,陶渊明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五里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陶村),生活逐渐困难。元嘉四年十一月陶渊明在栗里溘然而逝,终年六十三岁,葬柴桑面阳山上(今九江县黄老门大塘村)。
陶渊明开田园诗派,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咏荆柯》等作品,表达了他“猛志常在”的情怀,而晚年写的散文《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租税、没有战争,人们过着自由劳动、单纯俭仆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历来为人民所憧憬、向往。陶渊明现存有诗126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7首,文章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有《陶渊明集》传世。
二贤:彭泽县令狄仁杰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祖父孝绪,任贞观年间的尚书左丞。父亲知逊,任夔州长史。少时读书,专心致志。后以明经举,授卞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曾赞仁杰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670左右)间,仁杰为大理丞,一年间判滞狱者一万七千人,被判者均无冤诉。后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天授二年(683)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对他不计政敌的过错行为,深加叹异。仁杰后被来俊臣诬陷下狱。仁杰在狱中,他暗地拆被头帛书冤事,放在棉衣内,后托天热让家人去棉衣内胆,其子光远得书,拿着它告到朝廷,则天方得了解冤情,因而得免于死。长寿元年(689年)贬为彭泽令。来彭泽时,正值江南大旱成灾,农田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的一切租税。武则天认为他关心人民的疾苦特予嘉奖,并下命江州,免除彭泽一切租税。年底,他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包括死刑囚在内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审理,辨析冤情,全部放回家中度岁,约定期限返狱。到期,仅二囚迟至,一为隔江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为母病故治丧,稍稽时日。狄仁杰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除死罪,给予开释。众囚犯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兜,堆放狱侧,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之为“纵囚墩”。
万岁通天年(696年),则天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圣历初(697年)为河北道元帅,总兵十万追剿突厥,后任河北道安抚大使。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则天为他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返正,追赠仁杰为司空;睿宗追封为梁国公。
三贤:彭泽县令赵昂发
赵昂发(? ——约1126年)字汉卿,宋末昌州(今北京市昌平、密云一带)昌元人。中进士后,被派为彭泽令。在任期间,从政宽厚平和,常用忠孝仁义的理念教育群众。凡社会上的奸诈、强暴,对百姓有害的人,必加以严惩。平时,他尝与县内名士高竹涧等人探讨明析性理方面的学问,被当地的有识之士所倡举。离开彭泽后,任安徽池州通判(州之副职,握有连署州事、监察官吏的大权)。其时,正值元兵攻城,他毅然率领民众奋勇守城抗敌,竟至城陷,慷慨赴义。后谥忠毅候。彭泽历来尊陶渊明、狄仁杰和赵昂发为邑之三贤,并建有“三贤祠”用以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