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流传于彭泽民间的故事,长大后,我才发现,这个故事与其他地方的故事版本并不一致。
古时候,在彭泽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对夫妻,男人姓程,叫大虎,女人姓赵,单名娥。夫妻俩勤劳善良,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作,攒下了一些家产,家境还算殷实。他们生有一子,叫根生,很是聪慧,夫妻二人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上学的年纪,就把他送到了村里的学堂上学。学堂里的先生是个老学究,见其聪明,对其倍加爱护,传授他很多知识。
可是好景不长,在根生7岁那年,根生娘因病撒手人寰,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
村子里王婆是个热心肠的人,见根生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会干农活,根生又聪明可爱,于是为根生父亲张罗了一门亲事,将隔壁村子的一刘姓寡妇娶了过来。
谁知道这个刘寡妇却是个好吃懒做之人,除了样貌长得清秀,心里却是歹毒。
刘寡妇嫁过程家时把原来夫家的孩子一起带了过来,孩子其时4岁,到程家后孩子改姓程,叫程伯。刘寡妇对程伯十分溺爱,哪怕程伯要天上的星星,刘寡妇也会想着办法满足他。但此子却天生愚笨,又蛮横无理,经常与根生过不去。
自从刘寡妇嫁到程家后,好吃懒做的本性暴露无遗,经常指使根生为其做这做那,稍不满意,就藤鞭伺候,根生经常被打得遍体凌伤。程大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与刘寡妇争吵了几次,刘寡妇觅死觅活地与程大虎闹得鸡飞狗跳,村人皆知。程大虎本是老实之人,慑于刘寡妇淫威,从此之后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第二年一开春,刘寡妇要程大虎去城里帮大户人家打工以补贴家用。程大虎临走之时,叮嘱根生要小心防范刘寡妇,切不可与她正面冲突,根生一一答应。每天放学后根生烧饭喂猪砍柴,样样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刘寡妇见此,也不便再说,只是心里却有了另一番盘算。
转眼到了播种的时节,这一天,刘寡妇把根生和程伯叫到跟前,一人给了一包谷子,对二人说:“你们兄弟俩也不小了,要学会为家里做些事情了。这是两包稻种,你们一人一包,去种到山那边的田里,谁的稻子发了芽结了种,谁就可以回家!否则就死在外面!记住,种子不可交换!”,原来,刘寡妇交给程伯的是优质的稻种,而交给根生的却是煮熟了的普通稻子。刘寡妇一直想将程大虎的家产霸为己有,才想出了致根生于死地的毒招。
根生和程伯结接过稻种,离开了家,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发现一处肥沃的农田,就把稻种撒进了田里,没过多久,根生的田里就长出了禾苗,长势是一天比一天好,但程伯的田里直到根生收割的时候都没有一点动静。
根生背着收获的稻谷回到了家,刘寡妇见程伯没有回来,急忙赶到程伯耕种的地方,发现程伯已淹死在田头的小坑里。刘寡妇见状,气的发了疯,嘴里一直叫到“我儿错了,我儿错了!”,没过多久就死了,死后在她坟头附近出现了一只鸟,一直不停的叫唤,好像在说:“我儿错了!我儿错了!”,啼叫声异常凄惨。
原来,根生通过老学究的传授,已能辨出稻种的好坏优劣,他发现刘寡妇给他的稻种与给程伯的不一致,在半路上偷偷地调了包,程伯种下的是煮熟了的普通稻种,哪里能发出芽来。刘寡妇发现程伯的种子被调换了,却有苦说不出,气得疯了。
此后,人们在田间耕作时,听到“我儿错了!”的鸟叫声,以为鸟儿在说“禾苗发棵!”,就赶紧开始春耕播种,说也奇怪,种下的稻子长势喜人,收成也特别好,于是人们就把此鸟称作“发棵鸟”,俗称”“布谷鸟”。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