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母小传
婆母姓宗,名冬妹,江西九江彭泽人。出生地名叫茅屋宗,婆母在那里长到八岁,便随母亲来陶邓做童养媳。
婆母对自己的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婆母的父亲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去不管老婆孩子死活。婆母两岁时他就不知去向,无奈之下,母女二人才一起来到陶邓。
当时婆爹家家境还好,只是婆爹本姓王,因为邓氏舅舅家里没有孩子,便外甥过继给舅舅。其实家里有两个舅舅,是一子二挑。改口叫两个舅舅为大爹,小爹。
小爹去世早,大爹脾气不好,颈脖子有些歪,家里还有他的相片,看着有些怕人。婆母小时候怕极了他,只要他吼一声,全身都打颤。
我很难相信倔强的婆母竟然还怕人。大约那时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吧,而且瘦弱的很,大爹好像很不喜欢似地。其实婆母告诉我秘密,大爹之所以对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关键的原因是自己的母亲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那时婆母的妈妈很年轻,其貌不扬的大爹就想着美事:老的配老的,小的配小的。但是无奈外婆压根瞧不上他,声称自己是随女儿的,不是来嫁人的。于是大爹的美梦破灭了。自然对着娘儿俩没好眼色。
幸好婆爹人善良,总是处处关照婆母她们。后遇到日本兵进攻,一家人躲到鹭鸶部那里。有次婆母差点被日本兵抓去,幸好婆母机灵,躲过了那次劫难。婆母躲得地方是敌占区,日本兵后来也搞些绥靖政策,但各家的男人都不敢去外面,怕被抓夫,也容易被当做奸细活埋。反而都是女人出外买必须的日用品。那时婆母总是带着一帮姐妹,故意穿着灰不溜秋的,扯野芹菜去日本人那里换盐。婆母聪明,换盐时居然学会很多日本话,婆母至今还能说上一些。
后来日本投降了,全家人又搬回陶邓。那时婆母十八岁了,出落得很标致。而婆爹还是那样的老实,外人以为婆母一定不会要婆爹的,但婆母最终做了婆爹的新娘。
婆母一生吃了很多苦,生养了六个孩子,四男两女。幸好有外婆帮着照看。后来外婆跟大爹相继去世,婆母婆爹只能自己操劳了。等到三个大姐姐长大能赚工分了,家中光景慢慢才好起来。婆母说当时很多人家都是超支户,而婆母却因为女儿能赚工分而成为村里少有的进钱户。
后来三个姐姐相继出嫁。五十岁的婆爹又因为胃病去世了,家中光景突然惨淡起来。那时大哥只有十九岁,小姐姐只有十三岁,而老公那时才只有十岁。村里有些人便有些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起来。而婆母就像老鹰护着小鸡一般不让孩子有半点委屈。婆母让大哥去学裁缝,那时候学手艺有出息。小姐姐因为带老公很早就辍学了。当时才十岁的老公正好读初二。婆母很怕耽误小儿子的学业,便让大哥去芙蓉农场中学找人,让老公去哪里插班,虽然老公初二下学期没有读,直接读初三,后来成绩却出奇的好。一直是班上的前三名,只是后来因为家境不好,只能选择读师范。不过老公能有今天,婆母的功劳第一!
婆母小时候裹过脚,后来放了,就是后来人常说的解放脚。但是因为脚骨已经变形,放了也只有十岁孩子般大小的脚。就是这样一双小脚,婆母却是插秧,割稻子的行家里手。只是在水田里,婆母尚能游刃有余,一上岸,那双小脚就几乎寸步难行,有时几乎是手脚并用,才能上大路穿鞋。那时全家的工分都是婆母一人赚的。
后来大哥出师了,没多久就娶了嫂子。老公也考取了师范,小姐姐也能挣工分了,家里才慢慢又好起来。婆母也就渐渐退居幕后,后来嫂子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而且都是隔了一两岁,婆母便又成了专职保姆一般。四个孩子养的结结实实,多亏了婆母。
婆母在家里自然更是一把好手,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四个孙子孙女儿也得到奶奶的真传。每天起床,扫地,洗衣服的,抹桌子的,有条不紊。
婆母在村里口碑很好,待人真诚,能做一桌好菜,现在老公还经常提及婆母的拿手好菜,如:红薯粉蒸肉,炒糯米饭,每有客人来,婆母总是弄好吃的给客人,自己却很少吃。老公每每记得那个场景:小的时候,家里有次买了肉,老公便眼巴巴地守在灶屋,看着锅里的肉,生怕肉飞走似地。婆母笑着对老公说:“你去玩吧,等下熟了我叫你,我就是不吃也要让你吃好!”
婆母待人也是很热情的,村里谁家有事情,她总是跑去帮忙。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村里人缘很好,而且邓姓家族里。婆母是辈分最高的,加上精明能干,自然受人尊敬。
婆母一生都爱整洁,即使八十多岁了,自个儿穿着还是收拾得妥妥帖帖的,而且举手投足之间一点也瞧不出有这样大把的年纪。婆母一生都忙碌着,就是近年来也还是照看哥哥的孙子们。一生都可以说自食其力的。
只是唯一遗憾的是婆母似乎很不会处理婆媳关系,一直跟大嫂的关系很僵。婆母在家里遇到烦心事,脾气便特别暴躁。即使八十多岁,脾气也还是大的很。所以哥嫂都有些怕她。也许她一生好强,总喜欢别人听她的吧!倒是孙子辈的人没有不说她好的!这点可是一般老人很难做到的。
婆母享年八十五岁,愿婆母在天堂安息!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