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2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打黑除恶先锋 于 2014-1-28 22:28 编辑
医院中还有多少黑幕没有揭开?
周女士来信说,她在媒体上连续看到两则报道,都是揭露医院黑幕的,一则是长春市一位医药代表辞职后揭露说,有个教授级医生月拿回扣10万元,还要医药代表帮他找“二奶”;另一则是江苏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督查情况通报显示,一些地方非法行医活动仍很猖獗,有家医院医务人员无证上岗,皮肤科医生竟坐诊妇科。她问:医院到底还有多少黑幕没有揭开?这一问,确实发人深思。医院黑幕真不知还有多少?
医疗器械成了医院主要“创收利器”
医生为完成指标“治病救人”
报道,一位医生叫陈晓兰,9年来孑然一身,独自调查搜集证据,举报医疗问题。她说,40%医疗器械在违规使用。事实上,一直以来某些医学专家和媒体对医疗体制改革有误导。医院的经营模式早已经由原来的“以药养医”转变到了“以疗养医”。所谓的“以疗养医”指的是医疗器械为医院带来的利润成为医院赢利的最主要来源,甚至能达到医院收入的2/3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医疗器械,患者使用起来是有相当风险的,而这种风险却没有人公开过。举个例子,有一种使用非常普遍的医疗器械叫“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能治疗44种病症,它最大的危害是血液污染。除了“光量子自血回输法”是经过正规渠道注册的,其他血液输液器等医疗器械全部都是没有经过正式注册的。
另外一种治疗仪,是将补液进行充氧,再经紫外线辐射后输入人体血液中。制造商声称,用它能够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氧饱和度,为人体增加一条给氧途径,用于治疗脑血栓、脑动脉硬化等症。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记者就“惩而不止”的医疗器械事故问题采访了陈晓兰。陈晓兰表示,医疗器械是一本万利的东西,面对这块巨大蛋糕,医院、企业、中间商没有一个舍得放弃。这也是医疗器械揭黑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所在。比如最近她举报的鼻激光疗法问题,在举报前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在上海市得到清理。上海对全市使用该仪器的医院进行100万元的罚款,但是这个罚款数额相对于它给医院带来的利润来说太微不足道了。
在国外有公益型诉讼,医疗器械的问题可以当成刑事诉讼的一种。在国内医疗器械不受《国家产品质量法》的约束,而医疗器械行业法规甚至对医疗器械最基本的概念和质量问题都没有明确,患者即使遇到问题取证也相当困难,更无法可依。
医疗器械有它的特殊性,没有所谓的假冒伪劣之分,只有注册和不注册的区别。一种药品的注册需要经过3至7年的漫长过程,而医疗器械的注册只需要3至5个月,并且注册成本低下。目前对国外的医疗器械执行的是完全开放的政策,不仅没有监管措施,而且还实行免税等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在国外无法得到注册的不合格医疗器械涌进国内医疗市场。
“手术公司”是什么东西?
据报道,今年12月中旬,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造成10名白内障手术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其中9名患者不得已被摘掉了一只眼球,还有1名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术。这起眼球事件,暴露出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初步调查发现,宿州眼球事件的幕后,是触目惊心的违规现象。医院为了牟利,明知违规却与一家科技贸易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医院向公司提供患者,而公司则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如果不是9名患者的单眼眼球被摘除,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在一家正规医院的手术室内,是一家公司在给患者组织手术。
早在2003年11月,宿州市立医院就和上海舜春扬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由公司提供部分医疗器械及白内障手术用的人工晶体,组织眼科专家、护士到宿州市立医院开展白内障手术,宿州市立医院负责组织病员,提供手术室和相关设备材料,并负责手术前后的病人处理工作。每进行一例手术,公司收取2100元,其余收入归宿州市立医院。协议有效期为5年。据记者了解,今年12月11日进行的10例手术,每例手术费为2800元左右。
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宋天祥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院不能和非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宿州市立医院和不具备提供医疗服务资质的公司签订协议,属于严重违规。
宿州市立医院副院长施进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邀请外医院医生来本院进行手术,需经过以下程序:医院所在科室向医院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批准并报分管副院长签字,医务科向对方医院医务科发出邀请,对方医院同意并指定医生前来进行手术。施进说,12月11日的10例白内障手术,没有经过以上程序,医院医务科事后才知道有外院医生到本院进行了手术。
12月21日,安徽省卫生厅决定取消宿州市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资格。经安徽省卫生厅初步调查,该事件暴露了宿州市立医院管理混乱,是一起与非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并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极坏的医源性感染事件。
记者手记:如今,医院中黑幕太多,这表明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医患关系在医疗信息上严重不对称。所以,患者就医没有保障,出了事维权也非常困难。如何打破医患医疗信息严重不对称局面,使医院难以蒙人,使患者就医时心中明明白白,应是制度设计的重头戏。
来源:《中国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