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2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燕子李三 于 2011-3-22 21:20 编辑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绍明文选》
现存最古的诗文选集。由南朝梁萧统(绍明太子)编选,世称绍明文选。
文选收录先秦至梁朝一千多年间,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一百三十余人的作品,约八百篇。分为诗、赋、辞、设论、书(书翰)等三十八种文体,更将诗、赋分别依作品的时代先后排列。
内容概要
赋是一种长篇叙事、辞藻瑰丽的文体。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赋是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文体。但是现在所能接触到的许多收有赋的文集中,比较有系统的,只有文选而已。文选中的赋有五十六篇,分十五个主题,它是汉朝最盛行的韵文体的代表。自魏以后,短片的抒情文较多,王粲的登楼赋就是传至后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自逃难到荆州,登楼怀乡,并感叹自己的遭遇。
题意解说
文选是萧统(五〇一——五三一)和他的部下文士,协力编纂而成。
萧统四岁时,就能背诵书经、诗经。他的父亲梁武帝也是个优秀的文人。武帝在位五十年间,学术文化大道空前的盛况。在文学方面,诗歌创作日趋完善成熟,代替赋成为主流。并产生了美艳轻薄的“齐梁体”,使重视音律与对句的骈文大为盛行。那时的文学倾向于追求美感,特别强调形式与内同的协和,以有深厚的感情与华美的辞藻作为文学的标准。合于这个标准的作品,才收入文选中。
编者将“经”(圣人著述的四书、五经之类)、“子”(庄子、韩非子等学者的论说)、“史”(史记等史书)之类,“以立意为主,不以能文为主”的文章,加以排除,最早明确地划分了文学与非文学因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文选为后世人人必读之书,尤其是在唐宋科举考试时,诗赋成为必考之学,更有“文选烂,秀才半”(如熟习文选,科举考试已几个一半了)的谚语。
以下列举登楼赋的结尾部分。
登楼赋
步栖迟以徙倚兮,向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除了王粲登楼赋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尚有左思的三都赋、宋玉的风赋、贾谊的鹏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文选中收录的诗有四百三十五首,分为二十三个主题,其中五言诗占大部分,四言、七言、杂言占少部分。五言诗在后汉时,受民间歌谣的影响而发展,至六朝才完全成立,于是替代了赋体,成为韵文的主流。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从作品的数目而言,以陆机的五十二首,谢灵运的三十八首为最多。从文学价值而言,曹操的二首、曹植的二十五首、阮藉的十七首、陶潜的八首,都是佳作。
韵文的代表作品,除了以上所说的赋和诗以外,还有和赋几乎是同样文体的“辞”、“骚”。如陶潜的归去来辞、屈原的离骚等,就是这类作品。
散文
从文学史上散文的演进来看,一直到唐宋古文家出现后,才产生了优秀的散文作品。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的先河,且是最早的文学独立宣言,现将结尾部分提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於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散文的代表作,除曹丕的典论·论文外,尚有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作。
名句摘录
金科玉律如同金玉那样有价值的科条法令。后世的任引为非常重要的教训.(扬雄·剧秦美新论)
千载一遇前年才遇到一次。引申为十分稀少的机会。(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水至清则无鱼比喻为政不能苛察,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东方朔·答客难)
渴不饮盗泉比喻就是在窘迫也不要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陆机·猛虎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