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流至彭泽县马当镇境内,宽阔的江面被南岸陡峭的马当山夹束,骤然狭窄,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唐朝诗人李白在《横江词》中曰:“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愁牵万里长。”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傍山讲学,作《马当山铭》一文:“吾闻天下之险,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这一诗一文,实为马当山水险恶的真实写照。
该处为安庆上游的门户,九江下游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马当炮台便位于此。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马当修筑工事,派驻重兵,到近代,清王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多次在马当添筑、扩建炮台,并派重兵镇守。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亲临马当视察,亲笔书写“中流砥柱”四个字,刻于矶头岩石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西进,国民党当局开始修建马当要塞,曾征民夫万余人,民船千余只,满载石块倾入马当至安徽余家洲的水域中,并于马当山上筑起三级炮台,马当矶头至对岸沙洲江面最窄处,则浇灌钢筋水泥墩柱,贯以铁链。同时,布设了大量水雷,构筑了历史上著名的“马当阻塞线”。
整个马当要塞工程,费时一年,耗资巨万,花费的人力物力,难以细数。特别是沉船之际,无数船民生计断绝,家破人亡,哀号惨哭之声与江水同其鸣咽。可是,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当要塞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却不能拒敌于要塞之外。1938年6月22日,日军与国民党驻马当守军发生激战,战斗仅相持4天,马当便失守了。日军占领小镇后,杀掉了留下的牲口,放火烧了居民的房屋,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三夜,有四分之三的房屋被毁,一度热闹繁华的小镇变得满目创痍……
为了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马当炮台的历史,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彭泽县多方筹集资金对炮台山的历史遗迹进行修缮修复。昔日一条布满荆棘、杂草重生的羊肠小道,已修成一条直通山顶的青石路。同时,还将对遗存的演兵场、弹药房、掩体坑道等遗址进行修复,在过去一级炮台的台基上架设一门重炮,尽现昔日马当炮台的雄姿。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