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1-3-5 21:27 编辑
重上石钟山
在鄱阳湖汇入长江口,有一突出山峰依江临湖气势雄伟,这便是素有“江湖锁钥”之称的石钟山。
第一次来游是十八前做学生的时候,老师讲到那篇著名的《石钟山记》带大家实地观光;。
苏东坡笔下的“石钟山”是那样秀丽,好像仙山蓬莱一般。它不仅出奇的美,而且崖高壁陡,山临水水绕山,相互衬托,险中有秀秀中有险。地势险要,北扼长江南锁鄱阳湖,实为兵家必争要地。
乘兴来游,手抚太平遗垒,逍想当年太平军英勇作战的激烈场面,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无限敬意溢于言表。游完:“遗垒:”这昭忠祠不是纪念“湖口之战”阵亡的湘勇嘛?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革命立场要坚定,旗帜要鲜明,要有正义感。眼望那山下江水与湖水汇合处——水文黄赤界,是那样清浊分明,眼前这位曾剃头,不就是那位阻挡历史前进,镇压农民革命的郐子手?为什么还立像石钟山上?是非不辨,革命的正气何在!实在令人不解!面对这众多疑问。老师也难以回答。
重上石钟山,山还是那座山,时光流逝,少年的我已步入壮年,纯洁的眼光已变得深邃,今天再看:太平垒,昭忠祠,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已经消失。过去已成为历史,现实由历史而来,以史为鉴可知得失,用理智代替感情,看历史不必流泪,历史这面镜子留给我们是无穷的遐思,太平天国,湘军,洪秀全,曾国藩都已烟消云散,退出历史跳舞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阵阵嬉笑声传来,一群群靓男倩女,在山上追逐。尽情的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似乎忘却了洪扬革命这段历史。在我眼中洪秀全已步下神坛。不再神秘和伟大,他能打败敌人,占领中国半壁江山。龙开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却不能战胜自已,征服骄奢淫逸,这位天弟下凡的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坐九九八十一人大轿,广选美女在皇宫足不出户,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其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与天国革命的理想背道而奔驰?以至后来,与诸王争权夺利祸起萧墙。天京之变,数万将土不是在战场,而是倒在自已人枪口之下。洪秀全之联:龙开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尧舜二帝可是历史上公认之圣人,不谋私利,以振兴天下为已任,不爱色,洪秀全怎能与其相提并论,大舜治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赤足奔波全力治水,终于成功!可没有贪图享受!洪秀全的革命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还是为了自已的功名富贵,那还是去问他自已?
太平军自毁长城,曾国藩举杯痛饮,并深有感触地说“太平军不是被湘勇打败,而是他们自已打败了自已。其实曾国藩不是什么完人,值得歌颂,眼见满清腐朽,如大厦之将倾,却竭力支撑,用湘勇的鲜血换来清庭的苟延殘喘。虽然最终扑灭了天国革命的大火,为满清这条破堵住漏子,
其所作所为,对国家对民族有何益?面对这隐痛之处,曾国藩在《家书》中自辨,不满洪秀全砸文庙,(孔庙)毁礼制,是为捍卫传统文化挺身而战。终身追的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其是非功过,历史自有评价。但立言,却不可妄加否定,他一生著书甚多,仅《家书》便有几百万字,抛开政治观点不讲,其个人修养,却无懈可击,第一淡于名利,《家书》字里行间,无不可见,史书多有记载。第二生活清贫,官至湘军统元帅,两江总督,却两袖清风一身清廉。嫁女时,仅花白银二百两。(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千元)生活上无三妻四妾,不依翠偎红,第三,一生勤奋读书,学习,写作,几十年如一日,虽为征战岁月,不为中断,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第四以身作则,敬重父母友爱兄弟,教子有方,不但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官,而且家风泽后世,孙子,曾孙都是著名学者,教授。其一生,努力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看齐。故毛泽东在致锦熙书中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而今,曾国藩的书在市场畅销不衷肠,研究曾国藩的人大有人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结果自然不同,章太炎先生曾对曾国藩评价颇为客观。誉之则为对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透过现象看本质,曾国藩并不是我们过去看得那么简单,不了解曾国藩,不熟读这段历史,所得看法难免不同。
两上石钟山,为何观点相距甚大,看来时间能改变看法,十八年的沧桑巨变,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思想在开放,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多知识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已的思想观,世界观。一个人不能没有观点,也不能做应声,人云亦云,观点正确与否,时间自会结论。
读<重上石钟山>
无不漏舍--诗
江湖锁钥石钟山,
昔日湘勇镇大关.
子瞻秀全遗迹在,
不若家书震人寰!
和无不漏舍_重上石钟山,__庐山雅趣斋
重上石钟山
山河入大观
奇峰屹江上
扼险镇雄关
手抚太平垒
笑语论先贤
清浊归江水
沉浮有云烟,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