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57|回复: 11

历史上的彭泽县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雄鹰展翅 于 2011-1-23 11:32 编辑

历史上的彭泽县令
(部分资料有更新,个别笔误有更正)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开创了田园诗。
    陶渊明二十九岁初踏仕途,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年)秋出为彭泽县令,时年四十一岁。这年冬,上级派督邮【注】来县视察县政。陶的侍从请他冠带出迎,小心伺候。他心鄙督邮之为人,说:“我怎能为每月吃饱五斗米,向一个毫无知识的乡里小儿打躬作揖呢?”遂挂冠封印而去,赋《归去来辞并序》以示其志。做了八十余天的县令,便归隐柴桑老家,从此永远地脱了官场。

    【督邮】官名,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唐以后废。

    深入了解陶渊明请点击: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jpg



二、风骨铮铮的程凤金

    明嘉靖年间,彭泽有位县令名叫程凤金,字廷重,湖北黄冈人。他风骨铮铮,清廉自守,同治版县志称其“狱无冤滞,庭无私谒”。是承陶令之遗风,为后世所传颂的好县令。
    某次御史大夫来彭泽巡视,程拜谒稍后,御史大为不满,当面对程加以讽刺说:“你是这样当官的吗?”程受不了这种侮辱,告诉自己的幕僚说:“御史之所以有权有威,就是因为他能撤人的官职。现在我自己撤自己的官,御史的权威在我头上就施展不开。”马上奋笔写下一首诗,挂在县衙门上,弃官而去。诗云:
平生性拙天知我,三载无能我愧官。
今日铨衡公论定,好归旧隐理鱼竿!
    当这位御史大夫派人追上他时,他说:“再去岂值一文。”竟未返。

    【铨衡】考核、选拔。诗中指质问程凤金的御史大夫。

三、宰相县令狄仁杰

    唐代名臣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
    狄仁杰原为唐朝大臣,以明经(唐制六科取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举(推荐、选拔),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贬为复州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入为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同平章事(即宰相)。其时,遭酷吏来俊臣诬害下狱,几乎丧命。后密使其子上诉武则天,得免死,贬为彭泽县令。
    长寿元年(692年)的秋天,他被贬来彭泽任县令。正值大旱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税。武后认为他关心人民疾苦,特予嘉奖。并下命江州,免除彭泽等九县全年租税。狄仁杰一面开仓放粮,一面组织生产自救,使得大批百姓免于饿死。
    年底,他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包括死囚在内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审问,辨析冤情,全部放还家中过年,约期犯狱。到期,仅二死囚迟到。一为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为母死治丧,稍稽时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开释。众囚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把,堆放狱侧,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为“纵囚墩”。
    狄仁杰任彭泽县令四年,他革新吏治,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彭泽百姓十分感谢狄仁杰,自发于“纵囚墩”旁建狄公生祠,名为“狄梁国公祠”,用以纪念狄公盛德。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则天征仁杰为魏州刺史。不久升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十月,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
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朝野凄恸。则天为他举哀,哭泣着说“朝堂空也”,并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返正,追赠仁杰为司空;睿宗追封为梁国公。
    “狄公祠”于民国29年(1940年)毁于日军之手。“纵囚墩”亦于文革期间铲削为田。“纵囚墩”“狄公祠”均在黄岭乡东南里许,遗迹犹可辨认。


狄仁杰.jpg

四、清廉殉职的秦锡

    秦锡琈(,山西曲沃人。由进士选兴安令,清乾隆十六年(1731年)调彭泽令。那时的彭泽县令接连调换了好几个。因为新旧交替的繁忙,县里许多重要案件都积压下来。秦令精勤检阅,认真处理,午夜不休。五更鸡鸣,即教课子弟,书声琅琅。自己入厅治事,每天处理四五起积案,合情合理,妥帖周至。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积案全部清理完毕。剔除弊端,惩办奸宄(guǐ),杜绝了官吏衙役贪污渎职现象。同治版县志称颂他“莅彭者,清廉以公为最”。
    平时因公下乡,绝不扰民。自带饭筒,佐以盐菜。绅士们邀请,坚决拒绝。自奉清苦,有类寒士,以劳瘁致疾,到任才半年就死于彭泽任所。死后一文不存,由本县士民乐助银两,家人才得扶棺返籍。起棺之日,白衣冠送至江边的有几千人。可见本县人民对这样的父母官是深为爱戴和怀念的。
发表于 2011-1-2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只知道陶渊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没想到彭泽还:有这么多的好官啊。现在要再出个就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回复 踏无痕 的帖子

现在不是以廉为荣,反倒是以贪为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楼主多学问,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回复 漫步云端 的帖子

哪里哪里!整理而已。
不过,考证资料的准确性、补充新材料、完善文句及标点还真花了一些时间。
这样的帖子不能马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图文并茂,彭泽人应该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五、宽厚平和的赵昂发

    赵昂发(? ——约1126年),字汉卿,宋末昌州(今北京市昌平、密云一带)昌元人。
    中进士后,被派为彭泽令。在任期间,从政宽厚平和,常用忠孝仁义的理念教育群众。凡社会上的奸诈、强暴,对百姓有害的人,必加以严惩。平时,他尝与县内名士高竹涧等人探讨明析性理方面的学问,被当地的有识之士所倡举。
    离开彭泽后,任安徽池州通判(州之副职,握有连署州事、监察官吏的大权)。其时,正值元兵攻城,他毅然率领民众奋勇守城抗敌,竟至城陷,慷慨赴义。后谥忠毅候。
    彭泽历来尊陶渊明、狄仁杰和赵昂发为邑之三贤,并建有“三贤祠”用以祭祀。

        【原文】
    宋赵昂发妻雍氏。昌化人。昂发为池州通判。元 兵渡江。守臣弃官去。昂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固守计。 元 兵攻城。都统张林阴降。昂发知不可守。谓雍氏曰。我守土当死。汝宜去。妻曰。君为命官。妾为命妇。君为忠臣。妾独不能为忠臣妇耶。夫妻冠带双缢于从容堂。
    雍氏欲为忠臣之妇。昂发笑其非女子所能为。雍氏竟请先死。乃题书几上。夫妻冠带双缢尽忠。何其从容若此耶。盖视死如归。命官命妇。各尽其忠。堂名从容。真人杰地灵矣。

        【翻译】
    宋朝时候。有一个赵昂发。他的妻子雍氏。是昌化地方的人。赵昂发做了池州地方的通判官。当时元朝的兵渡过了江来。那守城的官儿就丢了官逃走。赵昂发就暂时署理州里的事务。修治了城墙。齐集了粮草。预备着固守城池的计划。后来元兵来攻城了。那时候职掌征伐的统兵官、名叫张林的、暗暗地投降了。赵昂发知道这是万万守不住了。就对他的妻子雍氏说。我是一个守土的官。理应先死的。你应当就此逃走吧。他的妻子雍氏说。你是朝廷的命官。我是朝廷的命妇。你能够做忠臣。我难道不能够做忠臣的妻子吗。于是夫妻两个人。都穿了礼帽角带。双双吊死在从容堂前。
(出自民初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的《德育课本》,每集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册,每一册24篇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还有呀,再看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写那么长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