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如厕难,难于上青天。
7月,长期关注男女厕所比例失衡、“占领男厕所”活动的发起人李麦子与其所在的民间团体性别平等工作组发布《九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被调研城市无一达到男女厕位1:1.5的合格线,相反,男厕位全部多于女厕位。其中,男女厕位最失衡的是广州,比例为1.79:1,也就是说每1.79个男厕位,才对应有1个女厕位。比例最为均衡的是北京,男女厕位比为1.22:1。
调查还发现,女性上厕所的平均时间为89秒,而男性则为39秒,女性所花时间是男性的2.3倍,女性厕位不足的问题尤为凸显,在受访城市,女厕排队、男厕闲置的现象较常见。
“他们觉得我多给你一点儿已经很好了,你还想要什么啊?”
7月,联合国宣布每年的11月19日将正式成为“世界厕所日”:“全球70亿人,60亿人有手机,但只有45亿人有厕所或公厕。希望通过此项决议能引起人们对全球25亿人没有基本厕所设施、11亿人随地大小便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卫生的马桶甚至比抗生素、疫苗的医学贡献还要大。一个厕所,看似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鸡毛蒜皮,但如果放到全球层面,其实是一等一的大事。
推动联合国通过“世界厕所日”决议的是一家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立的非政府性组织“世界厕所组织”,为此,他们努力了12年。
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度过。该组织发起人沈锐华最爱讲两句话,第一句是“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第二句是“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
世界厕所组织调查发现,世界上最缺厕所的是印度。12亿印度人,近7亿人缺少厕所或其他卫生设施,在印度女人的择偶希望清单上,位居榜首的不是房和车,而是拥有自己的洗手间。甚至有很多印度女性打出标语:“没有厕所,没有新娘。”
13亿中国人有5000万人是在户外上厕所,如今,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拼命买马桶,中国每年要卖掉2900万个马桶,是美国的两倍。
但对拥有更少厕位的女性而言,上厕所是件糟心事。中国女人们开始行动起来。
2012年2月,李麦子在广州越秀公园发起一场“占领男厕”运动,随后,西安、北京、南京、郑州、成都等地维权女性闻风而动。“占领男厕”之余,李麦子们还发动数起行为艺术,比如用泡沫板自制马桶,约集来自五湖四海的女青年去广州市城管委门前蹲马桶;在民间世界厕所日推动全国12所师范类高校生向本校校长致信,要求缓解如厕难问题;更于全国“两会”前游说人大代表提案增建、扩建女厕厕位及面积。
行动的结果是,有学校把男厕改成女厕,隔一层改一层,有的直接就把教师休息室拆了建女厕,有的男女厕位比例甚至提高到1:3。蹲马桶行动则蹲出了广州城管委一个书面答复:“我委对新建或改建的公厕图纸设计审查已一律按照男女厕位不低于1:1.5实施,同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从关爱女性角度出发,主动增建、改建或扩建内部厕所,增加女厕位比例。”一年过去,李麦子说她没有看到动静。
要关爱女性,要盖更多的女厕,不过是城市管理者嘴上的空头支票。北京走得比较靠前,2012年,北京修订公厕标准,将男女厕位比例由原来的1:1调整为1:2左右。西安、珠海和杭州给出的承诺是,新建公厕的男女厕位比提至1:1.5。
“他们觉得我多给你一点儿已经对你很好了,你还想要什么啊?”李麦子埋怨道,“没人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男人们上厕所不用等,没有切身体会,所以缺乏动力去推进这事。”
“这么大个国家,事情太多,女厕的事远远排在十位以外。”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中国男女厕位的比例一直停留在1:1。直到2005年12月,建设部才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提到,公厕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比例宜为1:1—2:3,独立式公共厕所宜为1:1,商业区域内公共厕所宜为2:3,男女配比自此进入1:1.5时代。
早在2003年,《国际厕所标准》就提出1:2的男女厕位比例。2013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公共厕所服务区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李麦子认为,“宜为”表明这是非强制性的标准,改成“必须为”更妥当。
“正常的话,是该写进《妇女儿童保护法》,可这么大一个国家,事情太多,女厕的事远远排在十位以外,你想推到全国人大,那十年八年都不知道能不能推进。”律师李方平说,他曾在2012年与其他九位社会人士联名给住建部去信,要求提高女厕比例标准。他的想法是,如果立法不可行,可由住建部拟定一个有强制力的部门规章或办法,使之通行全国;二是地方立法,可以先行出台一些本区域内的专项条例,“县官不如现管”。
迄今为止,除了珠海市将女厕比例明确且硬性写进当地政府的《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当中,再无其他地方如此实质性地跟进。
“厕所没办法出政绩啊,他觉得那是屁股的问题,不是脸面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让女厕维权人士看到一丝希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内的男女厕位比例是1:2.5。一位管理员称,其所负责管理的C片区人流量最大,共20座公厕,但女厕排队最长时间也不超过5分钟,说明这个比例“很好地照顾了男女如厕的习惯和需求”。
道理人人都懂,但要批量新建公厕,却有不小阻力。“城市公共场所寸土寸金,一平方米拿来搞经营,那就是五万十万,搞个厕所,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他肯定吝啬。”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公厕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总干事高发车说,他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超市和商业区男女蹲位比例即使达到1:3,女厕仍会出现排队潮,“地方上应该把这个当一件大事来抓,但他们不这样做,厕所没办法出政绩啊,他觉得那是屁股的问题,不是脸面的问题。”
高发车的另一个身份,是济南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据他的经验,城市新盖一座公厕难于上青天,对很多规划布局早已定型的城市来说,即便男:女1:2的厕位新标准最终顺利出台,恐怕也不好落地,因为老城区没法扩建了。
改不动怎么办?高发车的对策是,地方政府应考虑掏钱回购一些中心地段的商业或办公物业,加以增量利用改造,建设公厕。但这取决于政府的意愿与魄力。
老的改不动,新建总可以吧?高发车说此路不通。为了建公厕,他没少跑规划局,有时候看到修一条马路,他想能不能建几个公厕,反复接洽没人睬他。“我就是个小兵子,别说市长了,连办公室主任的门都不让我进。”
无性别、无障碍的可移动公厕或许是最便捷灵活的替代与补充方案。2008年至今,广州宣称投入了移动公厕204台(座),城管委称,包括这种配置在内的举措能基本满足市民如厕需求。
“厕所开放联盟”或许可成为有益尝试,即利用社会公厕和其他单位的厕所满足日益高涨的公众如厕需求。这一模式已在济南实行,具体办法是,城管局牵头组织市区沿街单位建立联盟,通过相应的政策补偿措施,鼓励他们对外开放厕所,据说,到2012年年底已有100多家单位加入,500处单位厕所对社会开放使用。高发车说:“这种模式提高了企业公厕开放的积极主动性,也解决了如厕难问题,可以有效延续下去。”
高发车的愿望是,城市公厕建设要向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厕所建设看齐,“数量充足,坑位几十个,通风、采光好,面积大,保洁质量高。咱们城市公厕如果建成高速公路的标准和数量,全国公厕的建设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