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文字考证说明
一、从所存不多的资料来看,“亲”下面被认为是“用”字。本人认为此论谬矣,理由如下:
1.“亲用”语义与上下文无法衔接贯通。
2.如果认为是“用”字,里面两横的形体怎么解释?
3.经查,所有字典未见“朋”的这种“连体”写法,包括《说文解字》。之所以成了碑刻上今天见到的形体,可能是因为后来描摹者的原因。
本人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朋”字。若为“朋”字,疑惑即可迎刃而解。
二、还是从网络资料来看,“外”字下面被一致认为是“员”字。本人认为:“外”字下面当为“邑”字,理由如下:
1.经放大图片,从碑刻来看,碑刻上看到的整个字与上面的“外”字大小及对齐均不协调,“员”的繁体不可能底下有这么大比例的撇和捺。另外,下半部分的“又”字拐角有横折笔画刻痕。“又”字的捺也很勉强,中段依稀可见有横的刻痕,且下面有竖弯钩的刻痕。
2.本人查过《古今称谓词典》《古汉语字典》《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重要字典,均未见此字。
估计年代久远,后人为了留存碑刻,可能请人描摹过。由于文化有限,描摹过程中有所舛误,所以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又”的“字”。
2.从语义考虑,“外员”是什么意思?查阅过相关字典和词典,均未找到与铭文语句有联系的根据。
因此,从刻痕和语义综合分析,“外”下当为“邑”。
三、“祚、超”、“同、异”和“外邑、亲朋”的排版是古代行文规矩,可是最后的“四百”二字为什么也要分排?估计是出于碑刻排版对齐的考虑。
以上不成熟看法恳请方家指正!为不致贻误今人及后人,希望看到更合理的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