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小组讨论结束只剩10分钟的时候,我的手机开始不合时宜地振动起来。我悻悻地向导师举手示意,便走将出去接了那个电话。待我打完电话回来时恰与下课的同学擦肩而过,教室中惟余下正在整理讲义文稿的英国导师。虽然导师和我私交不坏,但我手机方才没有关机终究不妥,是故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番。
“挺重要的电话,不是吗?”令我惊讶的是先开口的却是导师,兴许他在我进门的瞬刹便用余光打量到了我。他起初一边说着,一边继续整理着手中的课件,或许他自己也渐意识到这般设问在语气上有些生硬,可能他顾及到我心中的疑虑,到底还是勉强地抬起头,为我送去一抹舒服受用的友善微笑。
我长吁了口气,答道:“对不起,刚才的电话是我母亲从中国打来的。他们那儿正要放端午节的假期,她担心我一人孤身在外、又吃不着粽子,所以才会电话我,希望你能见谅。”我这般说着,心下却认定他应该能够理解。未料导师却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依稀自言自语地问道:“端午节?”言下之意,他许是从没听过“端午节”这一词汇。我顿觉醒悟,其实怪不得英国人的“孤陋寡闻”,撇开全世界几近家喻户晓的中国春节不议,大多数外国人到底对中国的节日并没有什么概念。我佯装投降状地举起双手,续道:“我错了,方才没和您说清。这端午节本是为了祭奠中国古代一位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先贤屈原。屈原受到小人的排挤、同时报国无门,便促成了随后投汨罗江而死的千古憾事。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忧国忧民、八斗高才,端午节那天我们会在江上赛龙舟以抒发对屈原的哀思;回家也会一起吃粽子,而这个传统却缘于当年人民想用粽子喂饱汨罗江中的鱼虾,以免鱼虾糟蹋了屈原尸体的心迹。”
导师乃问道:“这个赛龙舟是怎么回事?”我答道:“与咱校队间的赛艇有些相似,但更热闹、更喜庆些。”导师续问道:“粽子得阖家一起吃?”我对曰:“理论上有这个传统,不过粽子确实好吃,我明儿从中国外卖处替您也带几个。”我自思回答得仍算周密并妥善,不料导师却抚掌大笑起来,直言道:“赛龙舟、吃粽子、全民放假固然是享受生活、天伦之乐的节日,只是却不知到头来对纪念屈原、学习屈原、抑或推崇屈原有什么关系?要知道,二战纪念日在英国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世界和平而做出伟大牺牲、精神上不比屈原逊色的已故烈士们,我们怀念他们、尊敬他们,同时也叹惋于那段黑暗时光对一代人幸福的摧残,也正因此才更不会欢天喜地地动辄放假或举行娱乐性活动。方才你说纪念屈原,却又讲述端午节假期的欢愉团圆,岂不是自相矛盾了?”他脸上挂着的笑靥随着提及“二战纪念日”几字而隐隐褪去,诚然导师很是认真,并没有任一丝、任一毫玩笑的意味。
闻及导师用以举例论证的“二战纪念日”几字后,平心而论,我也沉默了。因为我深知西方人对待二战纪念日的神圣、严肃和恭谨,而且正因其存在的精义便是讴歌已故烈士的伟岸情操、弘扬为了祖国甘做牺牲的精神、感召并翼护天下久远的和平,因此某种层面上讲,二战纪念日和端午节的初衷同样颇为相近。遗憾而可叹的是,中国人敬重屈原,却以屈原的丧日为节日;外国人倾慕二战中罹难的爱国青壮年集体,却每每在纪念日时用最朴素的祷告、最庄重的垂首、最由衷的致意来承载着他们对英魂的怅惋和涕零的感念。每逢英国“烈士纪念日”前的半个月,英国人便会自发地佩戴上虞美人或罂粟花,用以聊表逝者安息的珍重;街道上、校园内常有退役兵士和负伤军人的演讲,并非吹嘘他们曾几何时的英雄壮业,也不曾用凄清可叹的故事来博取广大听众的同情,而是以曾经战乱时的参与者身份来真切地讲述他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求、对光明的憧憬和对未来愈加平实美好生活的展望;再联想到英国小孩在二战纪念日聊无怨言地自我降低生活标准,更让我们看见了勤俭朴质的幽光、感恩美好生活的虔诚,换而言之,二战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给予了西方孩童以正确的督促指引和自我要求,并没有辜负纪念日为教育后人而设立的另一层愿景。
《红楼梦》中的跛足道士曾吟过一段《好了歌》,略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现下观之,虽然这席话多少消极避世、稍嫌洒脱了些,却有屈原襟怀、气度、心志的缩影,即淡看功名利禄、抛却浮华尘霄,屈原举手投足间的慷慨激扬便缘于这颗真挚赤诚的报国本心。反观形形色色的端午节祝福短信模板,诸如“财源滚滚来,金钱不胜数”、“事业展宏图,如日在当午”、“恭喜您发财、恭喜您幸福”之类的短句不乏少数,试问除却端午节和西方二战纪念日那不苟言笑的形象差别外,这些短信的传送是否也显得市侩肤浅、扭曲了端午节的本意?静思端午节中的各项传统活动,赛龙舟固然强身健体、激烈怡情,吃粽子难得鲜美异常、令人流连,现实生活中却又有多少人还知晓屈原的故事,又有多少孩童能明白端午节除却放假的欢愉外,更有其内在育人育德的深意?纵览钓鱼岛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中美关系发展迈向“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待实践、全面法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和隐忧,即便我们不必如屈原一般奋不顾身地以死劝谏,但是否应该学习西方儿童对待二战纪念日的严肃态度,劝勉自己不断精进并切实明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兴许英国导师用端午节放假来嗤笑中国人对屈原的不敬有失偏颇,但导师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凸显了就连中国人自己可能亦对屈原的崇高形象和人格伟岸之处概念模糊的客观事实;也许端午节期间的阖家团聚、餐饮美食、娱乐活动的实质意义便是放松国民平素工作时紧绷的心弦,但恰如二战纪念日用以祭奠二战阵亡将士的渊源,放假期间的闲暇之余,某一时、某一刻中国人却同样应该体会并教育子孙以屈原那片“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用传承的精神美德回报屈原当年以死进谏的忠贞;或许英国二战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站着的、垂首默哀的人群中亦有虚假伪妄者的存在,但唯有更加广大的群体矢志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方能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身边的他人,是英国人共性的追思烈士让他们愈加敬仰于军队的威仪,更是英国人一起祷告的高洁令他们愈加心心相连地珍惜眼下的幸福、及至于未来的和平。
与英国导师别过后的我,便是这般沉默无言地思考着导师今天对中国端午节挑战性的见解。我猛然发现中国餐馆外卖送来的酒菜大多已经微微泛凉,是因为路途中耗时过久的颠簸、还是得归咎于我久久举筷未落的踌躇,我已记不真切。我却倏然发现唯有老板特意捎来的、保温膜下的五个粽子仍有余温,隔着粽叶用手指便能亲切地体验。剥开粽叶,久违的清香沁人心脾,浅浅地咬上一口,那滋甜丝丝的;细品之下,我方明白当年楚国子民以粽子喂鱼而护屈原遗体的苦心,而正是这片苦心令端午节代代相承,“莫失屈原刚正气节、毋忘先贤忧国情怀”,兴许也恰是粽子中饱含的另一层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