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宿迁
三楼17日更新
本帖最后由 人在江湖 于 2013-2-17 07:34 编辑
差不多了 初一话拜年
自小养成不睡懒觉的习惯,家里正月初一开门的炮竹都是我燃放,零点交接时,迎接`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习惯了才能入眠。
初一室内扫地有讲究,要从门口往室内扫,寓意财气入门,而当天的垃圾也不外倒,放在大门边,聚财。
刷牙洗脸完毕,门口未燃尽的鞭炮一一捡起,对于那些没有引线的鞭炮,则对折撇断,向中心围着一个圆,然后点燃一个,霎时连续反应,自制烟花形成,如果是晚上,场面更为壮观。
早上吃过饺子,小伙伴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纷纷捣鼓你有几元压岁钱,他有多少鞭炮。
玩耍鞭炮,大概分为几种方式:一,看见正在啃骨头的小狗,寻食鸡`鸭,冷不丁点燃鞭炮(尤其小鸡看见不明的物体到面前,以为食物呢?),霎时鸡飞狗跳,因为过年,即使大人看见,也在一边乐呵。二,往小水沟炸水,目的就是看见水面冒水泡。这很有讲究,鞭炮的引线长度固定的,扔早了,鞭炮掉进水里,没响,浪费;扔晚了,在空中爆炸,同样达不到效果;只有适时抛下去,才能看见水里冒起水泡。三、恶作剧,路边新鲜的牛粪,有时还冒热气,插上一枚鞭炮,用点燃的香烟燃放鞭炮,这就看速度,引线点燃,必须立即跑开,但见牛粪炸的四处开花,遍地狼藉。清楚的记得,一位李姓的同伴,某年初一,自己弄得一身牛粪,大家都笑话他走牛屎运,至今还是单身一个呢?
到了9-10点钟,大家就挨家挨户的去拜年,我们的村庄依公路而建.呈南北走向,所以不容易疏漏,到了主人家里,”拜年啦,恭喜发财”,主人都会端来瓜子,南瓜子,葵花子,花生(自产自销),这些大家都不屑一顾,感兴趣的还是发放的香烟,仔细的看清品牌,虽说大家抽不出烟质的好坏,以此说明这家人小气还是大方。上海大前门,劳动的香烟凭票供应,寻常人家难以惠顾,一般的也只是芒果、欢腾,海鸟也能应付(一毛三一包),遇上”经济”的(八分半),出门我们就会扔掉,而且都会诉说这家人小气,如今想来,当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大凡有条件的,谁会不顾颜面呢?一般快到自家门口,小伙伴提前去家里通知,有时把自己捞的香烟给父母,以便自己脸上有光彩。
六
初二话拜年
初二是小孩去外婆家,女婿走岳母的日子,一些家里因为还有亲戚朋友登门`拜访,只是大一点小孩去拜年。
父母属于如今时髦打工漂流一族,老家在遥远的湖南,江西无亲无故,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同龄人的过年乐趣,父母与几位相处不错的同事,结拜为姊妹(有的异性姊妹),我们也能去外公、舅舅、姨娘家拜年。
妈妈很早就准备了拜年的礼物,冰糖一家一份,老年人罐头一瓶,有小孩的糕点一份。
很欣赏儿时的耐力,背着书包(里面盛有8斤左右物品),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7-8华里去拜年,路上不时能够遇见拜年的小伙伴,到了一个村庄,放下礼物,吃点心,接着继续前行.
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了舅舅家,按照交代,把礼物送到各家,就和村庄的同学玩耍,有时和他们一道去各家各户拜年,能够捞点香烟。
到了读初中时,家里有了自行车,骑车拜年方便许多.而在学校,由于不务正业,结拜了异性兄弟及老表,父母也认同,家庭背景差不多.一大帮人,正月里,从双彭跑到红旗,又从红旗杀到丛山洼,若干年后,才知道,他们之中,有的是去看女同学,清晰的记得,10来号人,到了下彭,家长看到这些不速之客,清一色的毛头小伙,显得并不是那么热情,毕竟改革的春风还没吹拂,人言可畏。
到了读高中的时候,对拜年显得冷落,无奈的为了完成任务,只是喜欢去同学家走动一下,彼此有交流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