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彭蠡之泽 于 2010-6-7 20:22 编辑
读《论语·为政第二》章节有感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析】
“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开始告别孩童时期的蒙眬,思虑明确,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立志学习。
“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凡是都有所立了,比如安家立业,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的年纪,见多识广,书本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看问题清楚明了,遇事沉着、睿智,脱离了青少年时的懵懂,有一颗坚定、智慧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
“知天命”:知道自然、宇宙、社会的运行规律,知道自己所承担的社会及家庭责任,不再是稀里糊涂地过了。
“耳顺”:“耳逆”之反义,能做到闻其言,知其义,不至于理解错误。人到六十为一个花甲,各方面都应该成熟、通透。
“从(读zong,去声)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七十古来稀,人至七十就到了随心所欲、顺心而为的境界,想干啥就干啥,怎么舒心怎么过,但是不会逾越规矩和法度。
【感悟】
孔子谈人生从少年时谈起,一直谈到古稀之年。在人生历程中,学识和修养两个重要的方面逐渐提高。四十岁前是一个人吃苦拼搏,为将来打基础的阶段;五六十岁是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想和为人处世原则的阶段;七十岁是人生最潇洒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想和所行融会贯通,不会胡思乱想,更不会胡作非为,与庖丁解牛的物我合一和庄周梦中化蝶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以此言勉人有志有成,恒以向道,善始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