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3-2-1 07:57 编辑
大鸣山游记
柯老师祖居杨梓,多次上大鸣山。笑道“此山原为“宗家私山”,东山脚下是宗氏大族,西山之下为方氏大姓,后来有人将岩石上的第一字 “宗”字凿平了,这样一来,那石上只剩下三个字——“大鸣山”这样大鸣山就属于公有,“天下为公”了……这样一讲颇有趣,增加了登山的乐趣!大鸣山并不高,约三到四里,登顶可远望长江之白光,近观芳湖之绿景。颇有有”荡胸生层云“之感……
蜿蜒的山路起伏在青山绿树丛中,两路的峻石不时露出笑脸,看着这些匆匆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最终掩没在古道之中。众人汗出满额而笑语飞扬。一路笑谈人生交流思想,倍觉空气的格外的清新,心灵得以净化,远离了红尘的暄嚣,工作的烦恼。难得在此空气清新之地,自由行走,寻找人生的乐趣……
踏步前行来到山顶,极目远望,群山巍峨奔腾逶迤。目之所及缥缥缈缈,浩瀚无尽大有涤荡心灵之感。步下巅顶,我们再来到大鸣寺。大鸣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庙里的祝师父带我看了那座古碑,上刻正德六年的碑文。祝师父是安徽省青阳人,在此看管寺庙的。见众人汗流满面,连连让座敬茶很是热情!
我们一路行来,烦渴不已喉间冒烟,喝上这满口生当津的香茶,连连赞叹“好茶好茶……”老人家慈目一笑即带我们来到一块巨岩石之下,,指着上书醒目大字“龙溪之源”,旁边有两口水井,说:
“这口古老的水井,灵妙奇异,无论旱季雨季,永远都是那大半井的水,雨季不溢,旱季不干,据说,修这座庙时,泥匠曾一上午拉出七八十担水,水面不下沉半分,这就是“龙溪之源”的由来”。“龙溪之源”两边分别用小字刻着“大明嘉庆”和“宗万奇书”几个字,至于这宗万奇是何许人也,还没弄清,有待考证,字体遒劲有力,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还清晰可辨,……
然而就这一点,我们简直就看呆了,这仿佛是在读本古书,在读着大鸣山的山志啊!这水来自何方,不得而知,只知道它清冽甘甜,香气满口,它含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含大鸣山之精气。大鸣山的泉水乃上天之水,分流四野孕育万民,流向鄱阳湖,再经湖口入江,经彭泽,由长江涌入东海。大鸣山的灵气与大海而同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