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青青子衿 于 2013-1-29 16:36 编辑
劳动让精神更强大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三大本,每本四百多页,合计一百一十万字,读下来却意犹未尽。时隔十多年再读这部书,掩卷之时依然心潮难平。
《平凡的世界》,是的,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世界。中国七八十年代的西北农村,贫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像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家里甚至箍不起一个窑洞,只得几家人分散开,几年几年地在别人家借宿。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得让人心酸的世界里,孙少平孙少安用他们的血肉模糊的肩膀用他们结满血痂的脊背告诉我们——劳动,唯有劳动才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有尊严,让我们的精神更强大。
孙家两代人都勤劳肯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大集体的时候,少平和妹妹读书,少安和父亲劳动。虽然无论怎么干,还是吃不饱肚子,还是箍不起窑洞,还是一片烂包的光景,但他们并没有消极殆工混大锅饭,而总是怀着希望——虽然这希望渺茫得他们自己也看不见——每一天都在土地上劳动,播种、锄草、浇水、施肥、收割……他们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与泥土交谈与庄稼私语……包产到户后,政策放松,父亲孙玉厚依然在土地上劳作不息,地翻得更松了,草锄得更净了,肥料施得更勤了。是啊,政策变了,收的粮食都归自己了,土地里出产的粮食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拿去卖了置办衣物家具了,怎能不精耕细作呢?而孙少安,更是在包产到户之后办了个砖厂当了“老板”。说是“老板”,其实也是工人,也是农民。他和妻子既要管田地又要管砖厂,忙得没日没夜,累得腰酸背痛。再说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去奋斗,他做一个“揽工汉”,为建筑工地背石头,磨得背上没有一寸好的皮肤;他做煤矿工人,深入到又湿又黑又危险的地底挖煤,最终还破了相——脸上被大矸石划破,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伤疤……
劳动让这家人吃够了苦,耗尽了力,但是,劳动也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一步步,他们靠劳动吃饱了,穿暖了,箍了新窑洞了,家里出了大学生了……光景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甜,这都是用双手在土里刨出来的,这都是用汗水在泥里浇出来的。
劳动也给了他们做人的尊严。正是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对和热爱,也正是他们忘我地投身于艰辛的劳动,他们的性格才会更坚韧,他们的精神才会更强大,他们才不被生活的苦难压垮,他们在村里队里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而少安和少平甚至分别赢得了“公家人”田家姐妹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最终都是以悲剧告终……
是啊,正如书中所说——劳动,让精神更强大!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少安少平兄弟一个时代的人,那时候我家的光景也像孙家一样一贫如洗。母亲一嫁给父亲便开始生病,并且开始生养我们姐弟三个。所以,门外的活几乎全是父亲一人包揽。而他对生活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总是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地在田地里劳作着。白天干完了农活,晚上或做木工给自己家增添一些家具,或用竹篾编织一些竹篮之类的器皿拿到集市上卖以贴补家用,而无论是木工还是篾匠的手艺,都是他自己摸索着学的,从来没有进过师傅的门。在八十年代中期,父亲也开过一个粉丝加工厂,这多么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哪。粉丝加工厂虽然也赚了一些钱,但家里从来没有节余,或购置家具或装修房屋或用作学费或送进了医院,所以父亲并没有孙少安那样幸运能够将自己的工厂办得红火起来,壮大起来。
而现在,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依然日日劳作于田间。说实话,从田地里他真的刨不出温饱,一年辛苦的劳作除去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算起来还要亏本。弟弟和我多次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他每年从地里刨出来的钱,我们少买两件衣服就可以补贴给他。而他却总是连连摇头,说:“这么好的田地,荒在那里,简直是作孽啊!”
我知道,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说不出作家路遥那么深刻的话语,其实从心底里,他一定明白:劳动让精神更强大!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