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6日到深圳视察。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透露,习总书记所乘车队行进途中,没有封闭任何道路,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8日习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圈,现场未铺红地毯,也未有清场之举,民众可以照常游览公园。(12月8日 《长江日报》等)
深圳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上讲述与总书记车队不期而遇的经历:社会车辆穿杂其间,未闻警笛鸣响,透过没拉窗帘的中巴车窗,还可看到总书记频频向外招手。虽然领导人的这次出行媒体没有作正式的报道,但低调踏实亲民的作风,已蔚然在网络上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惊喜和期待的情绪,随着那超过万条的转发和评论,慢慢铺展开来。
12月4日出台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的“出行风”的改变被摆在了首位。总书记的此次出访,以身作则,不经意就践履和垂范了真正的“亲民”范儿。
应该说,无论是要求简化出访接待程序,还是改进会风、文风,要求其表现得更为简朴务实,充其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观。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作风的改变,实现让官员把自己摆在与普通百姓同样的位置,埋头深入民间,聆听民众疾苦心声从而在执政方式上更加有的放矢的“终极目标”。
可,在讲究“派头”已成积习的官场,从行动上扭转过去动辄交通管制,车队随从浩荡而出的“奢华风气”,其实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从出行的路上,到莲花山,再到渔民村,习总书记的身影很快融入游客、村民的簇拥之中,没有刻意的列道欢迎,没有密不透风的警卫站岗,国家最高领导人就这么来到了大家中间。如此鼎新革故的作为,所带来的良好示范及标杆意义是不能忽略的。
长久以来,外国领导人市民一起坐地铁上班,乃至到快餐店吃饭不少食客熟若无睹的新闻,被颂为一种亲民的典范。甚至,其被引申为民主体制下,官与民无别,权力不必被过分仰视的民风世情表征。总书记此次到访深圳一路的简朴和低调,却分明让人看到了,官与民同乐,并非一种“西方式的神话”,它也已生动地存在于中国的当下。
总书记在莲花山上献完花圈,就与周围的游客进行了互动。从图片上看,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迫不及待地过去要与领导人握手,现场非但未见什么森严“戒备”,反倒显得有几分混乱和嘈杂。
如此市井,真实,又温馨的一幕在渔民村再次上演。在深圳鱼民村文化广场,当习总书记抱起一位孩子,向其父母询问孩子年龄时,村民们都鼓起掌来。而就在不远处一个居民楼下,也可看到一位妇女抱着孩子悠闲的踱着步子,似乎并不关心这边的“热闹”。当大家都去关心官员的到访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关心”。这才是世俗语境下,真实又生动的官民“共处”之道。
原来,官员和民众,竟可以靠得如此之近。原来,官与民同乐并非什么遥远的“童话”,它也可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切都在于,当权者的“敢为”与“愿为”与否。习总书记如一个亲切的长者悄悄来到民间,聆听和感知来自底层的声音温度,诠释了权力应有的“平民谦卑”
是的。实现出行上的轻车简从,尽管是形式上一种改观。但若所有官员出行,都能做到习总书记这般,毫无架子,毫无排场,自然亲切地走到老百姓中间,又何尝不是一个十足难能可贵的进步呢?
如果以后,我们在街上、在地铁中、在自家小区楼下,面对任何级别官员的到访,都不必有什么退让和回避,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公权力“祛魅”近民新诠释。期待习总书记的身体力行能涤荡旧有“官老爷”陋习,推动官场上下从意识到行动上的“亲民”及作风改进。
王艳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