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江南明月 于 2012-11-22 19:17 编辑
行走平遥古城
平遥就象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尽管你已您发现太多的精彩,但翻开新的一页,又总能带来新的惊喜!
步入古城令人震撼,距今已有2700多年!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几经风雨和战乱,竟保存如此完整,留给后人的不仅古城风貌,还有无限感慨,行走在古城让人感觉什么是质朴。
曾去过丽江,不觉将丽江与平遥作比较,若把丽江看作亭亭玉立的少女,平遥则是婀娜多姿的少妇,她的美,在雕花的飞檐和高墙深庭,历经风雨而宠辱不惊,抬眼低眉无声自妩媚……若要欣赏这美,只有坐下细细的看,才能体会它秘密与魅力。 确走进平遥我不禁惊讶,古城承载了丰厚的内容。古城西门仿佛时间隧道的洞口,跨入那一刻起,完全置身在远古之中,恍惚时光倒流。。
我是在夕阳余晖中登临古城墙。远远望去,青砖蜿蜒,古老沧桑的余韵经日光折射,颇具诗意。缓步徐行,初秋的风,斜斜吹来,城墙的每个缝隙都似乎飘出余音。 手摸着城墙的遗址。垛口处的风声稍稍急促了些,伸头望去,依稀可辨当年的脚蹬。很显然,古城墙保留了它的原貌,还原了历史的某个瞬间。如果可以静下心来,似乎听得到战马嘶鸣。
不禁慨叹京城。雄伟的城墙已不复存在!倘若安在,区区平遥小城算个什么?啊 ---- 平遥难得,因为完整。北京城墙,却成了永远的遗憾或心痛!手抚古城墙砖石,想象秦始皇摸过,朱元璋摸过。手之所触是多么激动,现古城城重建于洪武三年墙高10米,宽6米,长约6公里。到过西安,相比之下平遥城墙远不及西安的雄伟、宽阔。内城一边相距不远就是大片灰蒙蒙的民居屋顶。 但西安城墙也不完整,所以保护完好的平遥城愈珍贵!何况平遥城墙最具人文意义:环城筑敌楼72座,垛口3000个,据称象征孔子的72贤人、
3000弟子。而见儒家思想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处处不忘圣人。 自从平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平遥的魅力远不止于是座古城,她见证了晋商的兴衰:在平遥的西大街上,产生了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 “票号”——大名鼎鼎的“日升昌”。平遥的南大街,至今依然保持着古风,经近二百年的风雨,古街每个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的车水马龙。揭示了曾经的辉煌。
缓缓走在青砖路上,古朴与现实让人迷茫。面对一块块陈砖旧瓦,唯有留恋和遗憾。平逍县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县衙。望着大门口醒目的对联
莫寻仇 莫负气 莫听教唆到此地 费心费力费钱 就胜人 终累已
要酌理 要揆情 要度时世做这官 不勤不清不慎 易造孽 难欺天
头仪门是县衙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
仪门外有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两旁:公生明,廉生威。
县衙的大堂联流传的比较广: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我们匆促的脚步,叩问着历史的沧桑。蛛网陈迹,娓娓讲述着远古的故事,起起落落,开开合合之间,历史和现实,相互打望。
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特别是文革的浩劫,一个古城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是奇迹。 据说,当初和平遥一样的古城还有太谷、祁县、忻县、介休,太谷城的规模比平遥还大,有古城墙,钟鼓楼,孔庙,坛庙,很多特色的民居,到 1980年,按照规划建设,拆旧城建新城。而平遥因为穷,工程进度慢,才逃过一劫。漫步在古城街头,我在想,这座古城的保留,不仅仅是保留了子孙们的饭碗,更主要的是为整个世界保留了一段既是凝固的、璀璨无比的国宝
不知道在哪里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在于行走,要么身在走,要么心在走。”
此时已是黄昏,在夕阳的斜辉之中,影子被拉得很长,背靠着城墙,听微风在耳边细语,讲述小城故事,夕阳已悄悄地落下,古城亮起了一盏盏红灯,在古代与现代结合中的平遥十分的美丽。走下城墙,寻一酒吧,倾听那动感富有节奏的音乐,再点一杯淡雅的芬兰柠檬,洗去一天的疲惫,感觉到这才是生活。
突然我想起了那首山西著名的民歌《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