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的米汤
电饭煲里的饭煮了半个小时,还没冒热气,揭开锅盖一看,涛声依旧,仔细检查一下,没有找出原委,中午的时间本来就仓促,无奈把米及水转运到kan锅里(铝锅),然后放在电磁炉上,几分钟水就烧开了。
不停的用饭勺搅拌,以免锅底结垢(米烧糊),感觉米已经“爆腰”,赶紧将锅里的水泌出一些(味道不错的米汤),重新搬回电磁炉,调低温,慢慢的饭就熟了。
因为电饭煲的故障,又喝到了久违的米汤。记得儿时在农村,家里吃饭的人多,遇上没菜的时候,米汤也能吃上几碗饭。当时农村都是柴火烧饭,淘米筛捞米,放在木盘里,然后炒菜,菜烧好后,利用灶膛里的余热焖饭。
饭后都习惯喝米汤,稠稠的,有时放上黄灿灿的锅巴,加上饭边“炕”熟的红薯,真的让你不知道放碗。为了喝米汤,记得姊妹四人有时还有争吵,哥哥由此得了外号“淘米汤”,至今也为咱们姊妹相聚增添了笑料。
到了八十年代,家里买了电饭煲,三角牌的,七十元钱,当时价格不菲,不过也用了二十年。自从有了电饭煲,就很难喝到米汤,小的时候,曾经让妈妈去“借”米汤喝,如今想来当初多么的幼稚。当然逢年过节还是能够喝上米汤,因为要用饭甑蒸饭,上面还可以热许多菜。
参加工作后,与同事一起在单位拼火弄饭,也是自己用锅煮,自己买电炉丝,电炉盘组装,还有的用锅炉的耐火砖替代电炉盘。宿舍当时三人拼火,哥哥,还有一位地质队老的“老板”(外号),买菜的任务落在我身上,记得当初伙食费每月30元,老板在供销科棉绒库上班,一些老表时不时送些蔬菜及油类,而且他俩晚上经常去鄱阳湖边搞鱼改善伙食,吃不了让我去买,换肉吃。因为省懒,猪脚经常落户,(1、8元一斤,猪肉的半价),猪蹄毛难以拔干净,“关灯吃吧。”眼不见为净。经常能够喝到米汤。
记得一次煮饭之时,因为手上沾了水分,拿上饭勺搅拌,被电麻了一下,饭勺不知怎么掉在远处,后来把家里的电饭煲拿来用(农村电费贵,父母难得用,而且当时父亲身体好,家里四季发“财”,门前屋后,财源滚滚。)
电饭煲,高压锅,煤气灶成为婚后厨房的必备品,因此米汤只有回家才能享受。久违了米汤让我思念家乡,思念朝思暮想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会的!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