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2-7-17 21:35 编辑
赵鼎
五公祠”内。“五公”正义凛然,浩然之气犹存,五公: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宋参知政事李光,宋枢密院编修胡铨!五公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万里投荒,不移其志!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我注目于五公之中的赵鼎,感慨颇多!
赵鼎:人们了解不多,但无人不知岳家军,而赵鼎就是培养岳飞的恩人.
赵鼎: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南宋之初,高宗赵构竖起抗金大旗,金兵紧追不舍,金军第一次渡江南侵,一路顺利,没想到北归时被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损失惨重。
当时的宰相是徐俯。伪齐宿迁县令不忘故主,渡江反正。徐俯请求朝廷把投诚者送给伪齐,或者直接杀死。理由很简单,惧战!这个馊主意导致徐俯的下台!这样助使赵鼎接任宰相!,
绍兴四年,伪齐与金军联合南下,高宗很担心。众人认为应该暂避其锋,赵鼎决意抵抗,不能不战而退,示人以怯。并请大将张浚亲上前线指挥!高宗同意了,驾幸平江,临江御敌。金军眼看着没什么便宜好占,只好准备退兵。宋军追击,大败金军。
从前线回来后,大将张浚发现,赵鼎与其意见常常相左!
张浚意识到,要恢复中原,要有亲信在皇帝身边,影响决策。于是,他想到秦桧参与决政策。不过,愚蠢的是,赵鼎对秦桧进行了面试谈话之后,认为不错就同意了。
后来,因为在处置刘光世的问题上,赵鼎与张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高宗正想任用张浚恢复中原,同时他也认为刘光世军战力差,耗费钱粮,就听信张浚的意见,解除了刘光世的军权。不久,刘光世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将郦琼率军投降了伪齐。张浚大大失算!自然失势了。
这样:秦桧的地位无形上升,成了候补宰相。也就是说,一旦赵鼎出了问题,被罢免了,那么就是秦桧了。
赵鼎的意见与高宗不和,而且又很刚烈,引起高宗反感。不久,赵鼎就被罢免外放了,秦桧如愿以偿地当上宰相,开始了他十八年奸臣之路。
赵鼎在朝野颇有声望,也受高宗器重,秦桧将其视作莫大威胁。绍兴八年,赵鼎罢相,出知绍兴府,秦桧不久让他改知泉州,将他打发的远远的,免得高宗随时召见,东山再起。秦桧还不放心,将其一贬再贬,潮州安置。赵鼎在潮五年,缄口不谈国事,秦桧再将他编管吉阳军(今海南崖县)。赵鼎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悻悻说:“此老倔强犹昔!”
同时更加紧对赵鼎的逼害。赵鼎在吉阳深居简出,杜门谢访”。广西帅将张宗元遣人持诗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知后,
赵鼎在崖州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不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呈报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他把儿子赵汾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 “箕尾”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二星,相传辅佐商王武丁中兴的名相傅说死后,灵魂骑跨在箕宿和尾宿之间,后人便把“骑箕尾”指代国家重臣之死。
并自书墓铭,最后面朝中原而卧,绝食而死,享年仅63岁。
赵鼎遗留下生前部分衣冠,葬于昌江县旧县村原墓穴,作为衣冠冢。
赵鼎之死传到中原后,“天下闻公而悲之”,一时“中原望断因公死,北客犹能说旧愁”。
五公之一的胡铨作《哭赵鼎》诗。”
“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
宋赵鼎衣冠墓至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原有一块石碑,上面阴刻"大宋壮元内候宰相赵鼎公之墓",数百年来,每年清明节,当地黎族百姓缅怀赵公,纷纷挑饭带肉来到墓地致祭,表示敬奉。几百年后的“文革”,生生把赵鼎的衣冠都挖掘出来,任飓风、台风呼号,只留萋萋荒草陪伴着倔强的赵鼎
赵鼎身后,海南人对他景仰有加。康熙年间,崖州府就将他与李德裕、胡铨等人一起祀入“五贤祠”;”
斯人已逝,刚性尚存,赵鼎的到来,为天涯热土留下了浩然正气。
录:赵鼎:《寒食书事》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