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1-12-15 07:55 编辑
淞沪会战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藉口一名士兵失踪,欲进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炮轰宛平县城演变为芦沟桥事变。“卢沟桥”成为战争导火线:敌攻我华北!我战于上海!
1:两军的实力和战略考虑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比较,国军与日军的差距:相差整整一个时代,一个连一挺机关枪,各省的军队只有步枪,靠两条腿一双手来抵抗敌人,海军和日军的吨位比为1:30,飞机约300架,作战的飞机不足一百架,日军约为2700架,所以空军的势力远不止1:9。国军依靠简陋的武器,发动淞沪会战,目的扭转日军的进攻路线。如日军顺着平汉路和津浦路南下,我们就会被包围而歼灭,元朝便是这样攻打南宋。淞沪会战最终 “开辟了第二战场”。
2中国之战略把日寇拖在淞沪
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挑衅不已。战事无可避免!陈诚给蒋的报告是:“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打的问题。委员长要我加以说明,我接着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南犯,直趋武汉;如武汉不守,则中国战场纵断为二,于我大为不利。不如扩大淞沪战事,诱敌至淞沪作战,以达成二十五年所预定之战略。委员长说:打!打!一定打!我趁此机会建议:若打,须向上海增兵。随后就发表我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增调部队,赴沪参战。从九一八事变起,我誓愿为抗日战争效命,至此乃得如愿以偿。”
中国除了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民,便是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一切是我们抗战的筹码,这就是用血肉来 “抗战”!为了抵抗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牺牲来面对挑战。
2:日本之战略目标
日本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人:顺序是美,苏,首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交恶。
再“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石油和橡胶。握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不能翻脸。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今印尼),确保石油供应,再与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日本缺乏资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陷入中国战场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的命运。
4:国军开辟第二战场
8月9日,日本陆战队大山中尉进入虹口机场,被保安部队击毙,是为“八•一三”事变!同时国军准备歼灭上海日海军陆战队,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
为抢主动权,赶在日援军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张治中率3个师和1个独立旅,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国军发动进攻,空军配合轰炸。 “开始国军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其时日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日军依靠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军无法突破。张治中复仇心切,不知日军早已在上海的租界内,秘密兴建了比要塞还要坚固的军事据点!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日军16日退到陆战队司令部中心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国军屡攻不克,无功而返。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日机爆发激烈空战。8月14日,大队长高志航率所部于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击落敌机6架、击伤多架,首创击落日机的纪录,国民政府后来特将此日定为空军节。15、16日,中日空军连续激战,海军奉命以商船沉于十六铺,封锁黄浦江,以防止日舰溯江向上游进攻。中国空军出击轰炸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及海面敌舰,都命中起火,敌旗舰“出云号”受创伤,双方空战,互有损伤。从8月15日开始,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向上海市区进行猛烈轰炸,十里洋场一日之间成为了十里火场。
国军第一次陆,海空,空军和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作战,效果不佳:步兵随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全营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由于国军攻击了日海军陆战队,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大怒,极力主张向华派兵,并下令海军航空兵进行越洋轰炸。8月14日晚上的内阁会议上米内已经公开声称了:“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该做的一切”。日本立即派遣了2个师团,以 松井石根为司令,称给5个师团,一定能打到南京去。8月下旬,精锐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空军配合轰炸日军事目标。但面对钢筋混凝土工事而一筹莫展。仅有的2个装甲连无强大火力保护,缺乏与步兵协同作战经验,反被日军舰炮悉数摧毁,两连官兵壮烈殉国。从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国军进攻均受阻。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一面负隅顽抗,一面等待援军。国军竭尽全力仍无进展,部队伤亡严重。8月23日拂晓,松井石根的2个师团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战况骤然吃紧。蒋介石闻讯,急命陈诚,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5:淞沪会战之形成
日军为扩大登陆场,于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攻,因伤亡惨重,第98师撤出阵地。奉命坚守宝山的18军九十八师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炮火猛轰,步兵轮番冲锋,全营一次又一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恼羞成怒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姚子青告诉大家:“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姚子青率数十名官兵与敌人巷战。姚子青身中数弹,死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除一人受命突围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后人作诗歌颂姚营壮烈:”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日军不断登陆,国军腹背受敌,至9月中旬,日军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将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将华北方面军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再从台湾调来兵力,总兵力达到20万人。
敌调兵遣将,国军也增加了薛岳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9月21日, 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军总兵力已达75个师、70余万人。
国军转入防御后, 9月22日,日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阵地,第18军和叶肇第66军拼死抵御,阵地屹立不动。次日黎明至24日夜,日军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以全体阵亡的代价坚守12个小时。
10月1日开始,日军五个师团发起新的攻击。激战五天,国军六个师及税警总团等,终因牺牲重大,无力对峙再战,相继退出阵地。9日起,日军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国军轮番上阵抵抗,经数昼夜血战,始得遏止日军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告急。此时,第21集团军抵达淞沪前线,蒋介石急令上场,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认为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必须主动出击,蒋介石下达了反击命令。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反击。当日:日军3个师团,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军初上战场,无作战经验,以血肉之躯冲进密集弹雨,队形自乱;加上桂军头戴钢盔、身穿黄色军服,极为显眼,成为日军射击的活靶子。遭飞机、火炮、坦克和机枪密集火力射击,突击2万大军一日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大部战死。旅长即阵亡6人。“小诸葛”见桂系溃兵被收容,多年经营毁于一旦,痛心疾首,连日饮食不进。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日军乘机展开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国军转移
10月23日,日军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国军左翼。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我军第18师朱耀华、第26师刘雨卿、第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此时,国军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于江湾以北。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日军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进攻,为保存实力,守军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第18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朱耀华悲愤难当,当即拔枪自戕(未死)。
大场丢失,全线撼动,第三战区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国军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国军退入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
八百壮士
到10月下旬,孙元良的88师,坚守闸北阵地,巍然屹立,。10月25日,日本飞机起飞150架次,轮番轰炸大场。26日,日军攻破大场,大场突破后,死守闸北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国军开始进行撤退,各路除了留下少量部队进行掩护,国军沿着京沪铁路和苏州河退出战场,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之时,蒋介石为了获取国际同情与支持,下令,团副谢晋元率领该团主力1个营 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故后来这支部队被誉为\"八百壮士"),据守闸北四行仓库。奉命后,谢晋元团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周旋3昼夜,毙敌百余名,四行仓库阵地始终岿然不动。在四行仓库被围攻到第三天时,日军兵力已达5000余人,双方力量悬殊。
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才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英勇事迹轰动中外,谢晋元曾作诗勉励自己:
“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一时声名远扬,虽于战局无补,但震慑了日军,振奋了全国人心,赢得国际舆论称颂,被一些国际人士誉为抗日奇迹,政治作用还是不容低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