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近代第一陵
中山陵:依山造势,凿井开池,内植有千年长青之木,又有四季芬芳之花,绿荫葱笼,芳草凄凄,仗自然之灵气,穷人力之能及。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老校长戴季陶率广州中山大学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文。
大门是一三开之坊,上有先生手书墨宝“博爱”二字。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先生最爱题:“博爱:”赠人。足见先生"博爱"胸怀之伟大。
自正门往前是一条笔直大道,旁植百年苍柏,柏下四季常青之丛。柏上栖良禽,丛间闻幽鸣。大道并无台阶,依山势呈大缓坡上升,自正门往前约二三百米之距是一圆形小广场,面积并不大。小圆场的正北就是陵之二门,上有先生手迹“天下为公”,字体端正稳重,行笔大气磅礴。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不是哪一人之国家,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这奋斗的目标,便是 “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二门有三条通道,止开左右两门,人皆从此两门通行。进得此门,可见亭内是一碑碣,上刻镏金大楷颜体题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年月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此书并非出自于右任之手笔。于是国民党第一笔,但以草书见长,此乃陵寝,草书并不适宜,便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题写!陵寝祭堂建筑中西合璧,仍是中式风格。祭堂建有三道拱门,拱门照例止开左右两道,瞻仰者自一侧拱门进入祭奠,环绕祭堂一圈从另一拱门而出,次序井然。
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出自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在祭堂主殿之外正中拱门里望,只见先生雕像端坐于祭堂之中,鲜花丛拥。壁上刻有先生《建国大纲》镏金全文!
堂后才是墓室,墓门两重。前门框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墓室顶部镶嵌国民党党徽,中央是长形墓穴,安放先生汉白玉卧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手笔。下面安葬遗体,用美制的铜棺盛殓。瞻仰者可俯视灵柩上的卧像。
想先生长眠于此已是八十余载,咫尺之间,阴阳两隔:先生胸襟伟志长存,浩气荡荡于四海。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