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雄鹰展翅 于 2011-8-24 08:01 编辑
福建武夷山市下梅古村篇
武夷山下梅古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武夷山市东面约15公里,属武夷乡(高苏坂)管辖。
下梅村是以茶叶集市发展起来的一个小村落。当溪自西向东贯穿全村,流入梅溪,再汇入崇阳溪,形成以溪水为交通,舟辑便利的水运优势。清初,此地是武夷山茶市的经贸活动中心,茶市的规模相当大。连晋商都纷纷到此采购,形成了一条“南茶西售”的商路。至今,下梅人仍以农耕和制茶为主要营生。
村中保留下来30余幢明清古民居建筑,枕溪而建,有巨商的豪居,官宦的府第,儒生的学堂,最具代表性的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程氏隐士居、西水别业、方氏参军第等建筑群。这些建筑以砖木为主,东阁西厢、楼台歇屋、天井花园,一应俱全,布局考究、工艺精湛。
村中每座古民居大门都有装饰精美的砖雕,图案多以吉祥的动植物或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精湛的技艺。
“宅前临渡头,村树连溪口”可谓是下梅古村落的空间环境写照。下梅村四面环山,是一个典形的小盆地,村西面后山岭前的梅溪,向西流入崇阳溪,与外界的溪流相连。
当溪在下梅人心中是一条“母亲河”,由东向西与村口外的梅溪交汇形成丁字水网,水路沟通。它带给小村繁荣和富庶,是村民心中的精神依托。南街入口深30多米,宽度5米多,是一个小型早集市;往后余下的街宽2米多,有些路段设有带护栏的长椅。北街宽3米多,沿街有民宅、商肆小店、小庙、宗祠、小酒店、骑楼、作坊、水井等,沿溪一侧有与溪岸平行或悬挑的靠背长椅。
溪旁堤边设踏步,供汲水与洗涤之用,构成以水为中心的极富生机、高度内聚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品质。南北两街的空间类型丰富,有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及开放式空间,在功能上具有综合性的空间特征,具有现代都市中的城市广场功能。但是当溪两岸的空间环境比城市广场更具有人情味、亲和力和丰富性。这里空间环境优美舒适,街道尺度亲切适人,街道人群活动丰富,居民邻里关系亲密和谐,居民生活恬淡、民风淳朴。不论晴日还是雨天,村民在此可坐可卧,率性自然,或拉拉家常、聊聊趣事,或依水而憩,形成有趣的半开敞式的空间。
除了自然风水以外,宗族的伦理观念无疑是传统择居中又一重要的思想根源。中国古村落的形成,几乎都是在以家族血缘为聚合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一般以宗祠或家祠为中心辐射展开,形成一种由内向外自然生长的村落格局,突出地体现以家族势力为主导的宗法建筑意识。下梅村的村落也体现了“聚姓而居”的原则,宗族血缘是左右村落人文环境盛衰的主要因素。
下梅古村落现存三十余幢清代初期、中期的老宅旧屋,而其中最能体现其精神文化意象的,当属民居中的“三雕”图案。这些珍存下来的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
下梅民居中的砖雕主要以大户豪宅和宗祠的门楼为代表,现存砖雕大约有五百多幅,砖雕图式以回纹、花草、鸟兽、人物、山水为多,也有的叙述一则故事或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有的研磨砖拼成砖斗拱、漏花砖窗和各种线脚。求福、求寿、求财、求子、求功名、求安康是传统不变的主题。下梅古建筑中的“三雕”之中以砖雕最为精美, 精湛的雕刻技法和精细的磨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邹家的西水别业的门楼砖雕刻有花瓶、芦笙,喻为“升平气象”。参军第的砖雕图案一戟一磬一如意,喻为“吉庆平安”。
下梅民居的石雕也十分精彩,民居中所有的石础、门础、门当、抱鼓石都雕有图案。特别是邹氏大夫第的门楼下部的石雕,还有一系列的石雕水缸,有长方形、六边形、五边形、椭圆形、半圆形,都采用浮雕工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西水别业的石雕也十分精美,如颇有创意的石雕圆月门、芭蕉叶形门是不可多得的石雕遗存。
中国古建筑都以木结构为主,所以木雕工艺也被广泛采用。邹氏家祠的月梁雕有盘龙、凤鸟图形,雀替木雕的图案内容相当丰富,有花草、牡丹和花鸟的组合图案。祠堂内的门雕是传统的主题“二十四孝图”。邹氏大夫第的“小樊川”有许多格扇窗,双门窗中的窗棂木雕嵌许多工艺精湛的木雕卡子,小巧玲珑,有用龙凤组成福禄寿喜等字,构思奇巧、笔画含蓄,体现主人处世不俗的艺术修养。有些民居的木柱础也采用木雕工艺,八角鼓造型,八面均刻有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