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6-5-11 09:52 编辑
我没读什么书,也不知故乡的龙眠河源自什地方,终归何去。但自我能跟随祖父上街下县起:由乡下进入东门街(又叫东大街),经东门桥,然后过紫来街。那时还听这街上人说,紫来街里很特别,有钱人可以在这里随意纵钱取乐:什么大烟馆、聚香楼,还有什么堂啊会的,我虽然幼小,可记忆里充满神奇。走完这紫来街即到北大街,然后到哪里都行。 这座较为宽敝的东大桥,是前几次轮番更新后的能拉人力车的唯一的大桥。印象中似有单条石驾起的桥,那条单石桥且很长,我和祖一父担着从城西用竹篾齿爬爬起的枯草叶,用稻草绕绑好后的担子从桥上行走,不免有点颤威、晃悠之感。怕事真有事,有一次,我的两捆毛草柴还真的掉到河里,幸好河水不深,扎稳后继续走。渐渐的我也长大了,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变,在我快上初中的过年时候,也开始把平时卖鸡蛋攒下来的钱,换购树枝柴。祖母说过大年的三十晚上,也可吃点滚热的菜。记得我跟祖父到县城买柴,交易地也是在这东门河滩。下半年河里没水,是个天然的交易场所:卖栗树柴的、卖木炭的、卖建瓦房桁条的(松木、杉木),还有卖小猪的,农村需要的,一般都有。附近一有点水的地方,我们即把黑色的尖口布鞋扔在一边,先几年还是草鞋呢,光着脚Y子在这个浅水河小跑,那大、小不匀的、凌角被水磨去的,圆方不规则的石头尖戳脚底,剧疼。那时比我小两岁的叫冬云的妹妹也跟着我们一道。冬云姓李,一家五口,排行老大,脚下有一妹一弟,是跟着爸妈由望江华阳迁移桐城的。因为是新来户,人地生疏,刚好我们俩家较近,一般出门购物较稍远之地,都结伴前行。有时我挑担感到力不从心时,她都要想法减点重量放到她的担子上。 一次我在这东门河买好柴,起身挑时装有几只家中祖母烙的饼的干娘袋,不慎落入水中。那时己是深秋,水流也急,还是她跳入水中,摸拾起来。 冬云,话语不多,文静也很深沉。在我的印象里,没见到她笑过,记得我赶到婶娘家复习时碰巧见到她。婶娘说这时的冬云很有目标,对面庄子一退伍的率小子上她家提亲,她竟直接当堂谢绝了。 当我名落 孙山流到江南母家亲住时就没听到她任何消息。有人说高考恢复后,冬云一度还被她爸送到这东门河边的三中复读, 后来考取了安庆卫校,被分配在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难怪那天我从六尺巷返回太阳城时在龙眠河上的大桥上碰到她时,她自己说:“我家就在这东门河边,丈夫和自己都双双退休了,丈夫就是这东门街上人,也是她读三中时同学。说自己那时星期六不回家取菜,就吃他家菜。”“哦,往事如烟”,也就象这清澈如银的河水,源头不尽,归去也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