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庐山雅趣 于 2016-5-2 17:30 编辑
云南纪行——金殿风景区纪游
四年前的今日,曾做云南之行,那是一次特殊之旅。说起来好笑,非为出游开出游,却为游记而出行。难以置信的是,偶然心生一种冲动,将我的炽热献给了 “游记”事业!
自2011年7 月15曰西藏归后,便产生了著书的愿望,肩负有一种写作的使命感,故而一路向前。路在脚下,不曾停留。
西藏归后,已周游二十八省。为了写出游记完成壮举,决意去一趟云南,寻找那些失落的文化,于是便有了2012年三月云南之行,并写出滇池,丽江,束河之游。
这次参加中华诗人踏青行,再次踏入彩云之南。在西去的列车上,适逢几位白族朋友,家居云南大理云龙县,几位朋友谈锋甚健,热情而奔放,极为热情的欢迎我们去白族山寨。
白族虽然在外表和生活环境上已经汉化,却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热情好客的习惯,我们民风朴实,不管认识或不认识,进寨都会热情招待,便如同家人一样!而且家家都一样,非常好客。
在千年白族古寨诺亙村,原汁原貌传承白族人民的文化和习俗…到了昆明,无论如论要去金殿,那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这二个地方值得一访。
说起金殿风景区,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可说起吴三桂和陈圆圆,大家都有印象。我当然也是冲着“冲冠一怒为红颜” 的故事而去,并想去一探金殿的神秘。来昆明安顿下来不久,我就来到呜凤山,有名的金殿(实际是铜殿)就建于巅顶。金殿是俗称,正式的名字应叫 “太和宫”。要说太和宫,首先要感谢。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万历23年(1595年),陈大人在鸣凤山建造了一道观——“环翠宫”,以奉诸位神仙!这才有了鸣凤的辉煌历史,才有今天的游人如云!
鸣风山下顺阳光远远望去,青山半掩于白云之中,“一半青山一半云”,果然不虚!沿着石级踏步而上,两旁是数百年的苍松,阳光从树荫中透出,显得幽雅别致充满仙家之气。这就是北方玄武之神真武爷坐镇的风鸣山!
从绿荫深处一步步上行,连过三道大门,越过一道古城楼,就到了威严的太和宫,宫门两旁有金光闪闪一付楹联:
“画栋连云,只占青山三亩地;
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
门前左右立着一对石狮,威严的守卫在金殿之前。金殿建在双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前悬一副楹联:
“威武镇南滇,七星耀出河山朗;神灵钟北极,一剑飞来海宇清。”
金殿供奉真武帝君,左金童右玉女侍立两侧,龟将蛇将亦在旁侍卫。据称此殿重250吨,是全国最大铜殿,前有香炉、日月七星铜旗等,四周有翠柏、山茶、石狮子等物,金殿和其它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淡墨画卷,令人赞不绝口。宝殿内上悬一把重20公斤的七星宝剑,为真武爷镇山法宝!
眼前的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修。瞻视镌刻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之字。颇觉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恍惚神秘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金殿之左侧,有吴三桂与陈圆圆事迹陈列馆。馆中有一柄青龙大砍刀,宝刀长二米、重二十四斤。我驻足在这把写满明末清初故事的大刀面前,品味着那段说不清的历史,让人沉思,让人感慨。
吴三桂不愧为勇将和能臣,吴三桂为名将祖大寿外侄,膂力过人精于骑射。松山之战,洪承畴大军被围,总兵吴三桂献计说道:“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俺愿奋勇当前,经略大人可率众随后,何须坐以待毙?”于是猛向清兵的重兵处突围,竟然由此突出重围。洪承畴不敢跟上,结果被围松山,不久后投降,辽东尽失,吴三桂退守山海关,紧紧守住明王朝北大门。
自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欲招降明朝旧臣,吴三桂也同意投靠大顺。但形势直转急而下。爱妾陈圆圆落入大顺军手中,吴三桂“冲冠一怒”置国家不顾,毅然投降清廷,并作为伐明先锋,从山海关直杀到云南,镇压了南明永历帝及李定国的抗清斗争,被新来的清王朝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继其皇帝位。
短短的十七年,留给后人的便只有风鸣山上的金殿。以及吴伟业的那首名诗:
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斜阳西下,游人也渐渐散去,吴三桂的金殿披上了一缕余晖,尽显沧桑。风鸣山依样多姿,那样明媚。它就如一本历史书记载着过去,让人们去缅怀、去感慨!今天游人们散去,明天会更多的游人再来。吟昆明风鸣山诗
风鸣风上望青云,三桂宝刀恨更深。一怒冲冠国破碎,至今感叹悲斯人。
|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