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04|回复: 5

彭泽农村至今还保留着那些过年的习俗,你都记得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彭泽大浩山,农村里的那些过年习俗

提起过年,每个地方都有所不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更新换旧的巨潮狂轰滥炸的侵袭中,传统的东西更是不堪一击,可怜的要命,让人既意味深长又觉得十分可惜。

我曾在福建过一次年,大年三十那一天,除了外地工人没有回家,买些菜,大家伙一起吃吃,彼此的祝福外有点像过年的气氛。本地人是不会过年的。我曾目睹福建本地人在三十那天,有一群四、五十岁中年妇女,天气还比较冷,她们穿着薄薄的人字拖,抬着长长重重的石头盖房子。我可以肯定地说,她们没有过年,因为我从早上到傍晚都看到她们在干活,当时觉得挺可怜的,也许她们都习惯了吧!。最隆重的节日应该是普度吧,但是也不是全福建统一一天过,也显得不是很热闹,可以说,真正的普度只有一天。


我还听说过,上海这个值得中国人在国际上炫耀的大都市,也不过年,顶多在饭店吃顿年夜饭。外省打工者返乡回家后,上海这个都市基本上是冷冷清清。那时候,如果手机坏了,想找个修手机的地方都没有。如果早晨想下楼买两个包子,也是整条街关门闭户。平时,公路上是拥挤不堪,到了过年,条条路万里无人。就连上海本属于在家过年的人,也选择远行去旅游了,导致上海额外的冷清,所以说那段时间是上海人最难熬的日子。相反,到了圣诞节,年味重了些许,小弄堂里,街边角落,这里一群,哪里一簇,三五成群手上拎满了打折优惠的衣物。欢笑地吃着丰盛的饭菜过节。黄浦江外滩边烟花漫天飞舞,不亦乐乎!可以说,传统的春节在上海已石沉大海,还没有平时热闹。

真正的传统春节还是农村比较隆重,随着时代的负面的现象,有些人自以为在外面学会了不少,嫌弃祭拜祖先时程序太多,过程太繁琐,要求减少一些。当然,老人们还是不怎么同意,年轻人对老年人还总是嗤之以鼻,也少了那么一份尊敬,传统的风俗色彩那么也就渐渐被那一群人删除和取消。

我家住在大浩山里的一个农村,一般家庭在前一个月就开始陆续的办年货了。十一月刚一过完,也就是腊月初头,村子里就有很重的年味了,每天都能听到宰年猪的叫声和放鞭炮的声音。在外打工人陆续回家,一年没见面了,彼此微笑地打着招呼,寒暄着来自一年的问候。还有那些要结婚或者出嫁的也会选择在腊月份和正月份,因为农村一整年只有这一段时间人多热闹。作为父母的也好面子,总想让孩子结婚办的热热闹闹的。

村里的妇女们在村头巷尾,哪怕是偶尔遇上也会停下脚步闲谈几句,问问彼此准备些什么过年的食物。这个说我家年粑昨夜做好了,白白的挺好吃的。那个说,我家准备明天做豆腐,刚刚浸泡好了黄豆子。这个说我家孩子昨晚半夜到家了,现在还在睡觉呢。那个说我家孩子也快了,还要过几天就才能到家。真的,这就是过年,这就是年味。还有就是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炭火的时候,也会商量着明天去一百里开外的县城办些年货,买菜啊、鞭炮啊、孩子的衣物啊,生怕忘记某些东西没买,故拿来一张纸和笔清晰地记录下来。还寻思着某某某明天去县城,可以提前说一下明天相约一起去。孩子们也是也盼着过年,个个脸上都是欢乐的气氛。过年的前两天,在外打工的基本上百分之九十都会回家的。

彭泽大多数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我们村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腊月二十五这天,我们的风俗是要接“接祖”,也就是各家各户把自己家的祖宗接回家过年的意思。那天早上,妈妈要煮新鲜的米饭,先乘好一碗白米饭。然后再切一块厚厚四方形半肥半瘦的肉,放在一个小白碗中,这是第二碗。再拿来一块豆腐,也放在小白碗中,然后两边各插一个年粑,这是第三碗。这三样就是我们祭拜祖宗需要的东西,我们把这三样东西放在一个木制的拖盘里。然后再找来一个小篮子,把事先裁好的黄裱纸(俗称鬼钱),再拿些鞭炮和一个打火机放在篮子里。一切都准备好了,通常是我哥端着盘子,我则提着篮子,去祠堂把自家的祖宗接回家过年。

到了二十七、八,我通常都会在家写对联,但也有人是买的,但我家总还是喜欢倾向于写对联,还是喜欢继承父一辈的爱好写字的血统,看到隔壁邻居家贴的对联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虽然字是公公整整,但总觉那样已经失去了一份过年的意义。总觉得写的比买的好,因为写的是来自一份真挚的原汁原味的怀念之情,我们喜欢回味着哪一种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感觉。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从袋子里拿出几张红纸,一丝不苟的裁剪着红纸,然后把裁剪好的红纸铺在桌子上,把用温水泡过的毛笔在墨汁上舔一舔,我则现在另一端两手牵着红纸,他每写一个字我就往后拉一点。旁边总是围着一些村人在看,他们彼此评论着,谈笑着…

大年三十那天,农村里每家人都会起的很早,我家也不例外,妈妈一直起的最早,妈妈第一件事就是灶台生火烧热水,热水烧开后把猪头和大块的肉放进锅里煮,要煮很久,煮熟的肉是做菜盘子的,嫂子也会帮忙。一般每家每户早上不吃饭,如果真的是饿了,就下面条、豆皮之类的随便填饱一下。我和我哥整个上午则是打扫屋前屋后楼上的卫生,把屋角的水沟疏通一下。把雨前雨后的青草锄一下,屋梁上的蜘蛛网扫一扫。然后再贴对联、门神还有壁画。大概要花一上午的时间。等到家家户户前前后后都贴上了对联,整个村子焕然一新,过年的气氛达到了一个预热的效果。

按照我们冯家老祖宗的习俗,下午三点到三点半有一次祭祖大典。大典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大典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辞年”,所谓“辞年”,就是辞去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一种仪式。每年都由一个带头的(俗称管年头的),一切仪式都要听他的。下午三点钟之前,管年头的人就会从村头到村尾,大声呼喊:“辞年咯!!”也会挨家挨户的打招呼:三点钟准时辞年哦!!。三点钟一到,管年头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烟花,响炮,鞭炮,在祠堂门口点燃,随着轰隆隆的响炮声,每家每户的大人和小孩(除在家做饭妇女外)都必须去祠堂。拿着黄裱纸、佛香、饭肉去祠堂,很热闹。都是由大人带着小孩去祭祖。小孩子提着篮子,从自家门口就开始放鞭炮进祠堂,我记得小时候有些人家穷,但是他家离祠堂又比较远,拿着不长把鞭炮拼命的跑到祠堂里,甚至跑不到祠堂鞭炮就放完了,心里面总感觉来年不好。不像现在,人们都有钱了,再也不担心鞭炮还没到祠堂就放完了,他们可以拿着长长的鞭炮悠哉悠哉地去祠堂。还好,我家路近的就可以少放。最后等大家伙集中在祠堂里,也就是人山人海,鞭炮的烟雾浓浓。这时,管年头的人就会点名,谁谁谁还没到,某某还没到齐,如果还有一个家庭没到都必须等,一直等到所有人都到齐。

等大家伙到齐了,祠堂里面有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是祭祖用的。上面放了很多很多的贡品,有大大的整个猪头、茶、酒,满满一桌。首先把猪头朝外,外面指天地,也是南方。所有的人都站在猪头的后面,开始要先拜天地,因为天地最大,所以有先拜天地,后拜祖宗之说。拜天地时要先点香烧纸,在前后五个竹筒里插香,放好鞭炮…,随着管年头的一声大喊“先拜天地”,后面村民也跟着一边弯腰祭拜,一边异口同声大喊“先拜天地”。拜完天地后,这时村民把桌子转过来,把猪头朝祠堂内,所有人都换了一个方向,跟在猪头后面。再一次点香烧纸完毕。管年头的人又大喊一声“后拜祖宗”,随着一群人再一次喊“后拜祖宗”。这时,随着村里有一位老者拿出家谱五本,打开摆在高高的祖宗堂上,所有人都跪下来了,其实地上是非常多得灰尘,可是都管不了了,每个人站起来裤子的膝盖上都是一大块灰尘,纷纷用手拍了拍膝盖,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祠堂里结束后,管年头端着大大的猪头从祠堂里走出来,后面全村人也浩浩荡荡的跟着出来。第二个祭拜地点是村西的公路边,公路下面是小河。我们也称谓“西河”,那个方向也埋葬着祖宗,有祖宗坟墓的地方都要祭拜。祭拜完我们再去第三个地点村南,第四个地点村东南,第五个地点村东,最后到达第六个地点村北的祠堂背后。这里祭拜完毕,大概差不多到了三点半,预示着每个人都要各自回家吃年夜饭了。每个人都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匆匆忙忙关门,家里所有门都关起来,关起来之后我们祭拜最后一个厨房的司命神。这时,妈妈,嫂子早就把丰盛的年夜饭摆在桌子上,吃饭之前必须先放一挂稍微长一点的鞭炮。我们村里人有一种说法,谁家第一个先关门,第一个先放鞭炮吃饭,谁家的来年运气一整年都好。有些人家配合不是很好,这时候动作搞慢了,门关迟了,全村人都放完了你家才放,家里男人会生气的。当然也会有些人家一边坐在家里吃,一边聊着这是来自某某某家放鞭炮的声音。也有人家先吃完饭先开门。吃完饭开门人家的小孩是不能敲打正在吃饭人家的门,大人小孩都要切记,敲门是不喜欢的,人家关门吃个年夜饭都不安宁,会让人觉得一年的运气不好!

吃完饭后,我们不能先开门,我们要把桌子收拾好,收拾干净后再开门,每家都是一样。开门后又再一次拿一挂鞭炮放在外面。这就是所谓的关门后要放鞭炮,开门也要放鞭炮。然后,也就是真正的进入过年了,小孩子们父母都会帮忙洗洗澡,都穿着新衣服出来了。长辈们就选择这个时候给小孩压岁钱。我也是这个时候给侄儿压岁钱的,看到侄儿这个时候开心的不得了,我也笑了…

三点半吃的年夜饭,没多久就黄昏了,每年这时候村里要祭拜五昌老爷,好像也是一个土地庙神。村里庙小孩会敲锣打鼓去庙前烧香放鞭炮祭拜。等到真正夜幕降临了,每家每户会拿着蜡烛上自家的坟墓上点亮。漫山遍野都是亮的,这也叫着“香火”。所以农村里要生儿子,不然人们就会说,死后大年三十晚坟墓上都没人点蜡烛,当人们看到一处坟墓没亮着,人家就会说这是一座孤坟。

正月初一,不要扫地、做针线、向外泼水,传说这天是百物生日,应让百物休息。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很早起床,鸣放鞭炮,叫放“开门爆”,也叫“出天方”。意思为开门大吉,万事如意。大清早,小孩子穿上新衣,到长辈家拜年。成人相见,则拱手道贺,互祝吉利。
其实,最热闹还是初一上午的九十点钟,这叫拜大年。村里人都会拿很多鞭炮去祠堂放,那时候近在尺呎都不知是什么人,我是当事人,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

初二一到,全县各地最隆重的舞大板龙的习俗登场,最大的板龙灯应属浩山乡桥亭村,最多时达到两三百节,连敲锣打鼓人数突破五六百号人。其实,还可以突破,突破1000节的记录。总人数达到1500人。为什么呢?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过年时候大家以舞龙灯为乐,二是:浩山乡应该以发现兆吉沟旅游业为主,努力寻找和发现860米大浩山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积极把大浩山板龙申请国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大浩山所有自然村在春节期间出资出力合并舞一条长达1000人的长龙。长龙从浩山乡镇府直上兆吉沟盘山公路到达兆吉沟景区。联系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或者省市和地级市电视台外景主持人进行采访。为兆吉沟和浩山板龙做一个大型的宣传,希望这能引起浩山政府的关注。

初七这天,是驱赶鬼神的日子,山里人叫“狐狸夜猫”,有些地方相当隆重,说这是关乎村里的兴旺。晚上天黑后不管天晴下雨都要敲锣打鼓冲进各家各户的厨房,客厅进行驱鬼。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嘴里大声驱赶…,曾经因为驱鬼,两村还发生过矛盾,甚至打架。理由是下村的先驱鬼,驱完后上村进行驱鬼,所以上村把鬼又驱赶到下村。下村人就不干了,就发生了矛盾。


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也叫“灯节”。这一夜,全县城乡许多青年人聚在一起玩灯,灯有布龙灯、板龙灯、草把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船灯等等。往往鼓乐喧天,歌舞达旦。城乡居民,多在这天夜间,用糯米粉裹芝麻糖做成圆团,名叫“元宵“,全家聚食,以为吉利。民谚云:“吃了元宵粑,人人种庄稼”。意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已过完,各行各业都应忙起来了

元宵这天,舞板龙灯的村庄,还要在本村舞一次龙,还要把龙送上天。
祭龙仪式场面:把龙头对着山沟,让龙随着山而行升天,一大堆人挤在一起观看,站在龙前面那个人嘴里面念念有词,锣鼓声越敲越快,声音也越敲越大,真的是紧锣密鼓,让人感觉很神奇,充满着对神的敬仰,无论谁现在现场,都能体会到神的存在。元宵节,最后一天游灯,预示着年也已经过完了…

欢迎大家关注并添加兆吉沟公众号:zhaojigou2015
来源:大浩山兆吉沟红色旅游景区  作者:冯良泉
彭泽热线网获“冯良泉”授权发布
发表于 2015-12-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我老家的过年习俗也有点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我们赣南老家过年不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我们山区过年都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1_249:}{:1_249:}{:1_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宜宾
只看到一个。。。郁闷!最大的问题是她演的片子在网上都找不到可以看或者是可以下载的地方。。。。可惜了一个好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