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彭泽县的辰字村,原来是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人们安居乐业。但最近几年,这里却变了样,不仅庄稼得了怪病、水果变了颜色,就连呼吸口新鲜的空气也都成了件奢侈的事,人们过得很闹心。辰字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现象的出现,和他们家门口建起的矶山化工园区有关。化工园区建立于2003年,园区三面环山,一面毗邻长江,占地面积5000多亩,集中了医药、农药、印染等26家化工企业,目前投入生产的企业有18家。(据4月7日中国经济网)
正是由于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恶意排放,才会导致昔日的青山绿水发生大变样。污染问题的大肆存在,不仅直接导致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更是直接殃及着附近乡亲的身体健康。姑且不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也不管其能够解决多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百姓健康带来的伤害,却是花多少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当呼吸新鲜健康的空气,以及喝上安全放心的水渐成为一种奢望时,老百姓何谈安居乐业呢?然而,让公众寒心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大肆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从而为各类污染事件的疯狂上演埋下“祸根”。
依照国家政策法律,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想投入生产运营,当应不折不扣地过好“环保关”,而且,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该触碰的“高压线”,也是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关的“关卡”。不可否认,企业要想过好“环保关”,自然需要不小的投入,这原本也是企业应当考虑的成本预算。可是,现在一些监管体系见利忘义,或是习惯于收受好处,手中的执法权沦为了牟取私利的“摇钱树”。或是热衷于“以罚代管”,他们在收受罚款之后,便对企业的恶意排放问题大加纵容。
正是由于执法部门的“病态”管理模式,近些年来,各地频繁上演可怕的环境污染事件,而此番发生在江西省彭泽县的企业大肆排污问题,便是生动有力例证。对于企业的恶意排放问题,该整治的要整治,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与此同时,对于当地监管体系存在的管理“症结”,同样有必要进行严肃追责……(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周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