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53|回复: 5

戏曲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
  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
  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
发表于 2015-1-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我也不说什么话了,先顶个吧!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再关注ing 非常谢谢楼主,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8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美德要发扬,我们要顶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唱戏的是傲子,看戏的是疯子。这是戏场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