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
1949年解放时,有马当、瀼溪、马路口、柳墅、杨梓桥、太平关、庙前街等小集镇,属区、乡政府驻地,是一乡的集市贸易中心。 现在,凡是乡(镇、厂、场)领导机关驻地都逐步形成了小集镇。1987年11月县人民政府在马当乡召开全县小城镇建设工作会。会议主题是:(一)传达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二)制定本县发展小城镇规划。会后,各乡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人民政府自1993年起到2000年底先后批准棉船、马当、瀼溪、东升、杨梓、天红、定山、芙蓉墩、泉山等乡改为建制镇。
马当集镇 马当集镇地处县境东部,长江南岸,距县城15千米,省干线牛九公路穿境而过。
马当集镇是江南古镇,始建于西汉,开发于西晋。唐时初具雏形,宋元逐渐形成赣北临江集镇,明末清初为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第二区区公所驻地,此后,一直是人民公社、乡(镇)政府驻地。
马当集镇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0公顷,总人口6700人,居民1600户。集镇布局:中区为商贸、手工业、行政、事业等单位集中区,北区为中学及居住密集区,南区和东端为工业区。集镇内主要街道和支道长约3千米,均为水泥路面。有四条主街道:振兴路、中心路、沿江路、轮渡路,七条支街道即桥南路、交通北路、桥北路、新村路、环保路、沿江支路、交通南路。1984年建日供水能力500吨自来水厂一座,2004建4000吨/日水厂一座,集镇现有4.5万伏变电站一座。镇内有从事商品零售、饮食、旅馆等行业的商家400 家,年贸易总额达3500万元。
杨梓集镇 杨梓集镇是一座具有300余年历史的古镇。民国时期属永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五区公所驻地,此后,一直是人民公社、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占地面积1500亩,居民516户,总人口1796人。集镇呈“丁”字型布局,镇内有三条主要干道。由于集镇地处二省(赣皖)三县(鄱阳、都昌、东至)交界处,人流、物流较为集中,镇内商业网点36个,每年零售额120余万元,饮食业12家,档次较高的旅馆2家,其他服务业10家,年零售额50余万元。集镇内驻有15个行政、事业单位。
定山集镇 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名上祠堂。处在彭泽、湖口两县交界处,是彭泽的西大门,人流、物流较为集中,集镇呈T字型布局。居民435户,总人口3000人。集镇现有个体商业50余家,手工业10多家,饮食、住宿、理发等服务业8家,个体诊所12家。年贸易额达1020万元。
定山集镇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8年洪灾之后的移民建镇,定山集镇的人口居住量由1990年的不足100户猛增到现在的400多户,不足100米的街道已拉长到2000米,且均为水泥路面,集镇占地面积2600多亩。集镇基础设施也逐年完善。现集镇内设有有线电视台、文化站、老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中心医院1家,日供水量6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驻镇单位有派出所、法庭、工商分局、信用社、农行营业所、交警队、邮政分局、电信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等行政事业单位。
棉船集镇 棉船集镇地处沙凸洲,是棉船镇政府驻地。集镇占地面积2100亩,居民608户,总人口2123人。街道呈“人”字型布局。集镇内驻有公安派出所、工商分局、信用社、供销社、粮站、食品站、电管站、邮政分局、电信分局、有线电视台、影剧院、高级中学、中心完小、中心医院、自来水厂、老年活动中心等。还有5家个体诊所、60余家个体商户,分别经营商品零售、餐饮、旅馆等,年贸易额达2400万元。
第二节 移民小集镇
彭泽地处长江之滨,1981年全县共有大小圩堤105座,堤线总长达250.5千米。由于大量开垦围湖,致使内湖蓄水面积减少,造成易发洪涝灾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十年间,计发四次洪水、居住在圩区和低洼地带的农民深受其害。1998年,县委、县政府为落实中共中央“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决策,遵照省、市政府的指示,将县境内沿江沿湖低洼地带的农户迁至高坡建房,开辟新的生产基地,让位于水。至2000年底全县已搬迁2576户,约9200口人,建成多处移民集镇。
和团亭子墈中心村,移民204户,建成约一千米长,宽20米新型集镇,马当至和团、瀼溪公路穿境而过。黄花乡中心村,移民290户,驻地与乡政府老集镇相连,现已成为较大的集镇。定山镇的中心村,移民100户分别建设于镇政府所在地的南、北两端,扩大了镇区的规模。黄岭乡亚家桥中心村,移民108户,昔日荒凉的山坡,现已形成长一千米宽20米街道的集镇,彭乐公路穿境而过。
所有移民新建集镇,均按规划要求建设,水、电、路基本配套。每户新建住房占地面积为8×8~8×9米。房屋全为砖混结构,铝合金窗,造型新颖,人均住房面积达30~35平方米。
第三节 自然村庄
1986年,全县有1806个自然村庄,虽然近几年启动移民工程,但自然村庄数量并未减少和增加,移民只是移一村并一村。因此,全县自然村庄仍与1986年总数持平。自然村庄的分布,按自然环境,可分为山区、丘陵、圩区三种,村庄大小、房屋建筑、村庄环境各不相同。
山区村庄大部分是依山走势,座落在山冲、山坞、山垅,村庄小、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房屋为“三间”、“四印”,多数为砖木结构。
丘陵地区的村庄,多数为一村一姓,有些村庄也杂姓而居。这些村庄大都座落于田畈或小山坡。村庄大小不同,占用耕地面积较大,有利于规划和扩大村庄规模。房屋一般为“三间”砖混结构(11×8米)。一、二层各半,砖木结构的现在只有极少数。
圩区村庄是以堤埂为宅基地,因地势高,水不易淹,基本上做到成片,成线或“半边街”式排列建房。房屋大部分是“两间”两层砖混结构。整齐、通风、向阳,交通方便,村庄规模大。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民居住地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选择居住地侧重于交通方便的地方,生活便利,有利于生产,而且还能从事经商、产品加工等行业。因此移居公路两侧建房的农户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