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多家社保研究机构和高校已经着手制订养老改革备选方案,其中,起步较早的清华大学在8月12日率先拿出了一套方案,并通过人民网公开征集意见。该方案的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21日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实际上我们谈的延迟领取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8月21日人民网)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金支付将越来越庞大的压力,以“推行延迟退休”为中心、或者说是为突破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思路,近年来频密现身于公共舆论场。不过,在社会各阶层对此远未达成共识,甚至处于高度撕裂状态的现实下,“延迟退休”是否能平稳落地,尚难预料。
或许正是基于此种现实背景的考量,这套在人民网上征集意见、被称为 “清华版”的养老改革方案中,才以基本一刀切式的“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改革思路,取代此前讨论过若干次的 “××岁延迟退休”设想。既然要不要实行延退、多少岁延退你们争执不下,那么我干脆绕开这个,在达到法定缴费年限后,何时退休你们自行决定,但(除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外)领取养老金一律要等到65岁。这就是该方案总共八部分内容中,“领取年龄”这个部分的主要改革目标。
方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延迟退休的设想、办法,如方案的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的杨燕绥所说,“我们谈的延迟领取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但6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以“延领”倒逼“延退”的意涵。
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不一刀切”“(达到缴费年限规定后)就可自行决定何时退出”的此制度构想下,为了缩短退休后到领养老金前这个无任何收入期的时间,将其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困顿减到最小,劳动者只会尽可能地多工作个三五年,从而使方案中隐含的延迟退休目标,得以变通实现。
杨燕绥说,这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将退出劳动市场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点分开”,并举美国为例说明。然而,这样的改革设计,不能不说是太过空想化了。我国国情不同,没有美国那样覆盖全民又能无缝衔接、除政府养老金之外的第二个社会保障体系,短时期内也很难仿效建立得起来。这样一来,假设一个劳动者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决定在55岁就退休,在到65岁能领上养老金前的这10年空档期里,他的生计将怎样维持呢?
仔细阅读方案原文以及人民网对杨燕绥的访谈全文后,我没有发现对这一空档期有任何制度性的补漏建议或措施,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完全是由劳动者自己承担,杨燕绥对此解读的原话就是,“这个期间自己来解决几年的生活”。
且不说一刀切设定到6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合不合理,其所依据的到2030年80岁的预期人均寿命可不可采信,就算它合理、可行,造成的局面无疑也将是两重天。
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己来解决几年的生活”或并不难,他们甚至完全可以不必自己解决,只需待在工作岗位上,一直熬到65岁退休即可。可对于体力劳动者,本来决定退休,通常就意味着身体条件已很难允许他们再持续工作,这个时候还要他们“自己去解决”,难道是要让他们拼死拼活,“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么?这教人情何以堪!
人到60岁以后,已经进入中医认为的“喜卧”的年纪。就如40岁的人“喜坐”,所以这一群体大会小会接着开,都不会觉得太累一样,这是人的身体不随世而易的自然生长变易规律,纵使有人说今日科技发达、文明日进、医卫水平提高,但大体上,也不会太过推后到哪里去。从这层意义上说,延迟退休也好,实际包含延迟退休目的的延迟领取养老金也罢,就都显得不那么人道。
沿着清华版的方案思路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它还等于是将国家对国民的那份养老责任,部分地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家庭。在421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家庭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由退休到领取养老金这中间数年空档期产生的家庭养老压力,专家学者们又考虑过没有?总而言之,如果说这个方案在其他方面有可取之处,那么在这一点上,却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