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州市长陈建华直言,“密切联系群众很容易走过场,一说密切联系群众,就有领导带人到五保户、贫困户去慰问,弄袋大米、两瓶油、一床棉被,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陈建华笑言,他曾在贫困地区工作十年多,“天天干这事。”(7月11日《新快报》)
“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告诉了众人不知晓的事情,而往往在于说出了其他人明明知道却不敢说不愿说的事实。近日,广州市长陈建华所讲的“慰问送米送油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就道出了“中国式慰问”的种种实情。而此言论一出,搞得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的“中国式慰问”非常尴尬。但同时,却赢得了公众的叫好之声。
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曰,一个健全的福利和社保制度。这个福利和社保制度,往往是给人以权利救济,而并非直截了当的实物救济;给人的是真正的尊严,而并非在“慰问报道”中沦为官员的陪衬。固然,贫困户需要实物,需要大米、食用油和棉被,他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也会感谢官员、感谢政府,但是,这些形式主义式的东西,不会让贫困户们的家里拥有“余粮”。这仍然不能让他们拥有真正的安全感,他们仍然会惧到贫困带来的生活压力。
“中国式慰问”,往往是官员和权力的自娱自乐。领导一定要有随从人员;此外还最好要有专业的记者和宣传人员,宣传人员一定要配个高清DV和长焦相机,所有的设备越专业越好。拍下来的镜头中,接受福利的受众一定是喜笑颜开的,慰问官员一定是正义凛然的。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袋米解决不了一年的口粮;一桶油不足以供给炒一年的菜;一床被子也无法让交不起供暖费的市民在冬天里得到真正的温暖——一时的谢主龙恩,不会换来真正的体面和尊严。
领导假装在慰问,民众假装很欣慰。广州市长对于“中国式慰问”的反思,可谓醍醐灌顶。但是,谈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似乎也不是什么陌生话题: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让居者有其屋……福利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赋予,而不需要镜头下用几桶油、几袋米充当道具、以官员为主角、以纳税人为配角的权力表演。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悖论: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立健全,有相当长的路程,在没有达到社会全覆盖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目标之前,权力慰问送米送油就仍然是一种需要。如其不然,恐怕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连这点福利也得不到。纠结到最后,仍然会走“领导假装慰问,民众假装欣慰”的老路——虽然我们批评这种做法是形式主义,却也离不开这种可气又可爱的形式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