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15|回复: 0

彭泽县棉船移民文化别具风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记者 吴雪倩

棉船是一个以移民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结合的小镇,深受徽派文化的影响,人们喜爱黄梅戏、狮子灯、打莲腔、山歌等民俗活动,在这里不管是听到的、吃到的、玩到的都与安徽有关,移民文化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线。

清朝中晚期之前,棉船镇的定居户均为彭泽本地人,此后大批安徽移民开始陆续涌入,主要以桐城人为主,在民国初年时期,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这在《桐城县志》(1995年版)中可见一二,大事记栏有这样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实业界人士方履中,在东流、彭泽等地购置荒场、芦场,从家乡招农围垦十万亩,移民数万人。”

随着移民迁入住户增多,1958年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潮,主要为安徽人,这大规模移民以第一次为基础,移民大多来棉船投亲靠友,寻找生活;1962年又迎来主要为江苏人的第三次移民潮。目前,棉船第一批移民已经历五代左右,第二批移民也有三代以上。

在棉船,移民用汗水伴随着泪水浇灌出丰收的沃野,为子孙开辟一片新天地。因此,也形成了棉船丰富多样的移民文化。

“移民来自各方,棉船的文化有明显差异性,但是不同文化又在互相渗透,因此这里的人文风俗十分多元。”“棉船通”祝朝阳说,因为移民中有部分“马”姓回族人,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其他本地人和移民信奉佛教、道教等等,因此宗教信仰也不一样。

由于移民与本地人杂居,棉船镇深受徽派文化影响,移民仍然保有该派文化的底蕴,不仅语言、风俗、口味与安徽一样,黄梅戏、狮子灯、打莲腔、山歌等民俗也在此盛行。

“50年代每个村不止一两个黄梅戏剧团,老百姓随时可以哼戏。”祝朝阳说,棉船人在文化生活上毫不吝啬,1983年棉船遭遇了决堤灾难,就算后来在重建家园的困难时期,坚强乐观的棉船人办起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有书画展、诗文展、说唱家、晚会表演,第二年因为那次废墟上的文化活动我们还获得了省里的嘉奖。”

不过,棉船的移民文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移民具有视野开放、有创新思维,但是他们的宗族意识淡薄,姓氏杂居,没有祠堂,一个小村可以有很多姓氏,“有根的意识,但不会留在根上不走。”祝朝阳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