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儿时的记忆里,总是盼望着快点过年。然而,离大年夜还有1天的时间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年”算是到了。可是,大家听到最多的还是:“真没意思,现在过年,真是越来越没年味儿了。”是啊!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觉得“年味”淡了。不知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了,还是因为每天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冲淡了过年的感觉。究竟是“年味”淡了,还是人们的“感觉”变了?此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像沉甸甸的记忆,成了永远抹不去的余晖,悠远而又深刻。
很显然,儿时过年的诱惑如此之大,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那时,一进农历十二月(腊月),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过年”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有着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我就会掐着手指算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年呀?!那种期盼的心情,恐怕现在的孩子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记忆中的“年”,是大红的对联,是美丽的年画,是丰盛的年夜饭,是漂亮的新衣服,是欢快的鞭炮声……小时候的年,也总会让人多了几分企盼与向往,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
大家都知道,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它不仅深受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视,还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共同节日。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开放,不论年轻年老,不论是男是女,却逐渐感到春节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年的“味道”渐淡,淡得让人有些感叹,这“年味”渐淡,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还是其中另有缘由?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又如何让“年味”重回人间,重回到我们的心里?
耐人寻味的是,儿时盼过年,是因为盼着那身新衣服,那顿“红烧肉”,那个“小红包”(压岁钱)……那是因为物质匮乏。而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大家不愁吃、不愁穿,为何还觉得过年没“年味”了?这背后,是不是如今的春节失去了它原有的祈盼?你想,这肯定不是因为在物质方面的原因,而恰恰是因为精神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才感到“年味”淡了。你想想,以前我们一年到头想要的那点东西,现在是天天都能得到,你还有那些一点“祈盼”吗?这是不是“年味”变淡的原因呢?
客观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确实都有可能冲淡“年”的记忆,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春节不再适于现代社会,这恐怕也是年味越来越淡的理由?我们都知道,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自觉的参与!想想小时候,每到年底,那一家不是老小全员参与,比如扫尘,置年货,熬米糖,蒸年糕,包汤团,写春联,贴年画等等。而现在呢?有哪一样需要我们动手,你只要到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超市统统都搞定,这没有参与的“年”,你还能觉得有“味”吗?
“年味”在变,总让人觉得在心里缺了什么?我们缺什么?缺心情?似乎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年年春运一票难求,大家削尖了脑袋也要回家过年;缺票子?好像也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鞭炮礼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礼物和红包越来越厚重;缺文化创新?更显得不是,否则你无法解释每年各地都为春晚而“伤神”。难道是洋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所致?好像也不对,因为在春节,毕竟没有哪个西方节日能取代得了中国的春节,反倒是在海外,中国春节却越来越年味十足、魅力四射,在感染着其它民族的人们。
如此看来,既然“年味”在变,那么我们的观念是不是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在尊重传统节日的时候,是不是也更应该享受现在的“年味”。因此,许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刻意强求它,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它。要知道,现在过年更多的是一种休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了一年的我们,可以好好地休养身心,可以安心地享受春节长假,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尽情享受富足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惬意。难道这种惬意不正是我们的父辈们劳累一辈子想让我们所拥有的吗?说实话,这也许是另一种“年味”吧!
总之,春节是年年要过,春联是年年要贴,灯笼是年年要挂、鞭炮是年年要放,可“年味”却在年年渐淡,就让人感到有些不安,这“年味”变淡的背后到底是缺了什么?是过年的“年味”在现代信息的冲击下,人们“注意力”被有效地分散了?还是过年的“情怀”被“稀释和拆解”了?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时光如流水,带走了如烟的往昔,却把沉甸甸的记忆留在了我们的心底,成为永久的眷恋。那份眷恋的“年味”是真的淡了,还是我们心里的“企盼”高了?原因到底出在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文/胡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