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热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11|回复: 1

钱放在银行,稳赚不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饱受非议。先是新当选中央委员的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文警示,部分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庞氏骗局”。继而,两家银行相继爆出和理财产品有关的丑闻。

  在股市不景气,存款利率不够高的情况下,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受到热烈欢迎。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止今年第三季度结束,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有6.73万亿元。很多人都在问,我的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吗?

  银行理财产品的表面风险其实有限

  理财产品,就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而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期限很短,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在今年前三季度新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1-3个月期限的是主流,占了差不多一半,大于1年的则只有5%左右。期限又短、投资回报率又好,自然很多人爱。肖钢文章所说的又是怎么回事呢?

  银行往往把来自不同客户的资金都放在一起去投资,投资的也基本是个资产组合。但银行的“再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还款期限是中长期的。问题就来了,中长期贷款就意味着还款日期肯定要晚于银行和个人理财客户约定的还款日期。怎么办呢?别忘了,所谓资金池就是动态的,银行可以继续发放新的一轮又一轮的理财产品,而新加入来的客户的钱其实是还给前面的客户。银行也就顺理成章地“吃”中长期贷款和短期理财投资“存款”之间的利率差了。

  如果要保持资金链不断下去,那么就得源源不断地有新的客户加入,用“新人”的钱还“旧人”的钱,否则就存在违约风险了。这就让人想到著名的庞氏骗局,就是滚雪球一样,不停地用下家的钱给上家,一直到没有人肯接手玩不转的那天,最后一批人就倒了大霉。这也是人们对这类理财产品的一大担心。而尽管银监会有一系列对这类产品的监管政策,但“资金池”类的理财产品还是主流。

  但是,庞氏骗局是“空手套白狼”,而理财产品可是有对应的资产的。进一步说,还有一大不同在于,这些短期理财产品其实就是变相的银行“活期存款”。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可算作是利率市场化的“先驱”。在银行的日常运营中,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中活期占比在30%以上,超过1年的定期存款占比也始终较低,而贷款结构中中长期比例整体在50%以上。所以理财产品的“庞氏骗局”风险其实并不算特殊。在以往也确实没发生过违约现象(12月华夏银行的纠纷是兜售的第三方理财产品)。

  那么,是否专家学者们的担心就杞人忧天了呢?当然也不是,这类产品其实是理财产品市场上的主流,而往往游离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因此监管力度和银行存贷款不能同日而语。并且,和银行存款的固定利率并保本不同,理财产品多样化,有的中小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盲目地承诺较高的预期收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共有152款银行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倘若预期收益达不到,又或者自己买了银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亏了本,当然也是一种投资风险。不过,更为深层次的“庞氏风险”在后面。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资产池里是什么

  在银行,贷款得有相应的抵押物,而理财产品却没有。资产池往往是不透明的,金融术语更是复杂。所以很多人弄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优质金融产品还是劣质金融产品。还别忘了有一个词语叫“包装”。而这常常就需要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联手。甚至银行和需要融资的客户先商量好,然后再引入信托公司来做中介。

  这样的联合之下,埋藏着人们最为担心的深层次风险。而这主要来自大名鼎鼎的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借此平台发行债券来吸纳资金用于基建等等项目。

  今年,在发改委加快审批地方项目的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四处找钱已成为常态。而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并没有对基础设施项目发力贷款。有媒体考察了某股份制银行公布的第三季度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报告,结果发现该行处于投资期内的71只信托受益权类理财产品中,约20只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包括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还有一部分则投向了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国有银行也有此问题,一家国有银行公布的信托贷款型理财产品投向显示,截至10月31日,该行理财产品的投向包括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湘投控股、青岛公路建设集团、大连长兴岛港泰城建投资有限公司等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这些不是全部,有业内人士称银行理财其实是这类以城市基建为投资目的的债务最大的买单者。而因为资金都被混到了一个池子里,所以风险暂时被低估了。

  媒体称,以银行理财资金为代表的传统银行信贷体系以外的资金取代以往的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成为购买城投债的主力。这也是新现象。

  可问题在于这些地方融资平台为基建等项目借下的债是优质资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更有业内人士坦承,不少发行的新的城投债其实是为了借新债还旧债。这像是另一场“庞氏骗局”。而这类产品往往预期收益率都很高。到底最后地方财政会不会为这些城投债兜底也是许多人心中的问号。如果规模无法控制,那就会出现一大片连锁反应——所谓系统性风险。而银行会不会兜底?估计不太妙,因为现在许多理财产品的主力是中小型银行。而他们往往就是听从地方政府“布置融资任务”。

  所以,当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挂钩的时候,人们就应该十分注意。

  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井喷,年均增长规模接近100%,发行数量也增至了两万多款,在11月,每周都有600款以上的理财产品在发行。数据显示许多人把存款都转向此。所以普通人在购买时一定想着高收益、高风险这回事,弄清楚到底投向哪里。这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是一个道理。
发表于 2012-12-1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1_244:}{:1_244:}{:1_2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彭泽热线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个人 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
本站不对网友所发言论的真实性做出评价,也无权删除(反动、色情、政治、垃圾广告帖等除外)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立即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的歉意。
本站法律顾问: 陈银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