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颗门牙 于 2012-10-9 15:04 编辑
题记:抚古琴之空城兮,闻仲达之惊色。望群蚁之骚动兮,携孔明之羽扇。叹上方之奇雨兮,赏百鸟之悲态。永大智而若愚兮,虑胜而先虑败。
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是有一定的独特见解的。我先说说我为什么不写像“易中天品三国”那样的东西,首先,我再怎么写都写不过易中天,其二,我并不在意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我所爱的,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博弈。其三,好像是没有其三了。不过既然在昨日的文中提及仲达与孔明,我小谈一段也无妨。
抚古琴之空城兮,闻仲达之惊色。孔明领着一两千老弱残兵,独守空城,见仲达大军来袭,竟敢若无其事地稳坐城头抚琴,书中说,仲达猜孔明平身从不犯险,故而退兵。依我看来,与其说孔明神机妙算,不如说仲达善于审时度势。按照当时的情形,仲达和孔明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孔明一日尚在,仲达对于曹氏来说仲达就还有利用价值,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仲达才是孔明的对手,天下第一守城之士不是吹出来的,若孔明不在呢,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孔明心中又何尝不知,他知道仲达肯定也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才和仲达相约上演了一场空城戏,蒙蔽了所有世人的眼睛。仲达嘴里虽然大喊着“我头在否?”,但心中却会庆幸孔明这小子不笨。说破黑暗的人遭记恨,蝙蝠对黑暗了如指掌却被人视为不详,还好我生在现代谈此高论,要是在三国扯及此言,早就身首异处了。
望群蚁之骚动兮,携孔明之羽扇。在仲达和孔明这两位旷世奇才眼中,其他的任何人都只当是草芥一般。他们的思想境界比常人高出好几个层次。打个比方,2比1大一,100比1大99,10000比1大9999,在2的眼里,1和自己差不了多少,在100的眼里,1和2没什么区别,不会仔细在意,在10000的眼里,1则和100一样,不足挂齿。这个1,就好像普通战士,100就好比军中谋士,10000才是仲达和孔明两位神人。换句话说,普通百姓就像是蚂蚁,军中谋士充其量也就一蟑螂,由此说来,称天下诸人为群蚁却也不为过。要知道,在一个时代思想境界会超出常人数倍的人屈指可数,这样的情况能遇见一个知己实乃万幸。
叹上方之奇雨兮,赏百鸟之悲态。其实在仲达和孔明这两位智者的心中,还是很想共饮美酒一坛、海侃天下诸事的,但是时代不允许。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也容不下两个帅才,他们的使命就是最终要灭掉对方。上方谷一战,孔明差点逼得仲达葬身火海。书中说,乃天道所致。其实不然,孔明虽知天文晓地理,却不懂物理学。那么久未曾下雨的地方突然起那么大的火,定然烧得地上潮水蒸发,那么多的水滴都齐聚集在天上,不下大雨才怪。
可就算那把火真的把仲达给烧死了,也不不足以证明孔明比仲达聪慧许多,两个拥有至高思想境界的人碰到一起往往就斗不出智慧的高低了,遇事只能碰运气。说到这里,不得不顺便说说华容道的事。摆在孟德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冒烟的小路,一条宽敞的大路,孟德何以弃大路不走而走小路。书中说,孟德生性多疑,见小路冒烟,断定是孔明使诈,故而走小路。其实不然,这种思维方式是庸人才会有的,孟德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会如此思考问题。他应该是这么想的:孔明猜我生性多疑,见小路烟气,料我可能会走大路,但孔明是何等聪慧之人,肯定料到了我能看破了他的用意,算定我要走小路,这才在小路燃起烟火。孟德洋洋得意,准备走大路时恍然大悟:孔明神机妙算,每次都更胜我一筹,这次我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说不准正中其奸计,也罢,最危险的往往是最安全的,还是走小路。推而广之,当仲达和孔明相遇时,他们会想得更多,最后他们都会明白,胜败的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与其精打细算那么多还不如直接抓阄问天。
永大智而若愚兮,虑胜而先虑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真正聪明的人,从外表上往往看不出来,常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所做所为究竟有何含义。铜雀台宴后仲达曾对曹丕说,雕章琢句算什么,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行事,乃更高境界,而达到此境界的公子却装作一无所知,善于韬晦藏拙,那么对于这样的公子,我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潜龙。
至于为什么仲达和孔明之间的战争最后会以仲达胜利而告终,书中的意思好像是孔明先死了,没办法,仲达是在阳寿上战胜了孔明。其实不然,依我看来,这在于攻和守的问题。守城一万将士,攻城则须三万,攻城人疲马乏,守城以逸待劳,由此可见,攻城成本会比守城多很多,守城有很明显的优势。虑胜而先虑败,只有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