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厚非”和“络绎不绝”
九江市2012年中考模拟试卷(二)第2题之我见
雄鹰展翅 20120425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2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游客们络绎不绝地来到美丽的庐山,这里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B.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首过去,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展望未来,中国信心更加坚定。
C.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假酒案。
D.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与动机不尽相符。
你认为本题正确答案是哪一个呢?
随卷提供的所谓“标答”是选D。
D句使用“无可厚非”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先看B、C中的加点词语:
B.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目。
C.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
比较一下“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句如果用“耸人听闻”就有问题了。
B和C中的这两个词都没有问题。问题的焦点就是A和D中的两个词了。
看看D吧。D其实是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中的句子:“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也做未可厚非。
比较一下“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到底应该用“无可厚非”还是“无可非议”呢?这要看要看所说对象在作者看来到底有没有缺点,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可以做如下两种理解:1、作者的动机虽然有 “我”不赞同的方面(这是可以忽略的),但由这个动机产生的客观效果却有值得“我”赞同的方面。2、作者的动机基本值得“我”赞同(尽管其中有“我”不太赞同的方面),但由这个动机产生的客观效果却存在“我”不赞同的方面。无论是哪种理解,都表示了这种“动机”还是有不如人意之处的意思;如果尽如人意,那就不存在转折关系了。所以,这句话使用“无可厚非”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究竟是哪种理解,其实从使用“无可厚非”这个词的角度来说并不重要。
但是,在“这篇文章天衣无缝,无可厚非”中只能用“无可非议”,而不能用“无可厚非”,因为既然是“天衣无缝”,当然就谈不到缺点了。
又如:虽然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它显然未能提供“一般的”规律和事物运动的特性。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既然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那么依据后一分句的意思,前一分句当然是说“这种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这句必须使用“无可厚非”,不能使用“无可非议”。
A中的“络绎不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一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的接连不断的意思,也知道适用对象是人、马、车、船。但容易忽视“来来往往”中的“来”和“往”两方面的意思。因此,既要有“来”,又要有“往”,两个方向都要有才能用“络绎不绝”这个词。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是“络绎不绝”的意思。
比较一下“车水马龙”:也包括来往两个方向,但适用对象是来往的车马,不能用于人。
示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来到美丽的庐山”只有“来”而无“往”,A项句子当然就不能用“络绎不绝”这个词了。
综合考虑,本人认为本题答案选A比较合适。
欢迎交流、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