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九江知府童潮诗云:“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不见督邮人,只闻解印事。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诗句所说的就是湖口八景之渊明故址,即古彭泽县治。
当时的古彭泽县范围包括现在的彭泽县、湖口县全境和都昌县、东至县的一部分,县治原设在麻藤山(今张青乡附近),后迁小凰山下,即今均桥镇柳德昭村南梅埠坂。在南北港大坝未建以来,这里的鄱阳湖汊深入其间,涨水时节,泊船可自由进出,商旅物资,运输便利。
1600多年前,晋义熙元年(405年)仲秋,陶渊明41岁时出任古彭泽县令。当年11月,郡里派督邮(督察官)到县里来督查,县吏告诉陶渊明应穿盛装礼服拜见,而他却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
这样只当过80余天县令的陶渊明,当即解印去职,欣然归隐,并赋文《归去来兮辞》。归田后,他以农事为乐,诗酒为伴,文人为侣,是何等的逍遥快乐。但是,晚年的陶渊明贫病交加,死于刘宋元年(427年),终年63岁。 陶渊明任县令时,在县治处修座望月台,上种植五棵柳树,以五柳先生自称,又开凿一口池塘,供清洗笔墨砚台,名洗墨池。无官务闲暇的时候,陶渊明经常和朋友周续之、陆修静游憩于此。白天饮于九曲池,夜上饮于望月台,喝酒歌赋,不亦乐乎。后人为纪念他们,称此处为“三学堂”(后改建为“三贤寺”),彰显世人对他们的推荐和崇敬,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
一千多年来,古彭泽县治也因陶渊明而闻名于世,不少文人雅士,不远千里慕名寻访到此,或吟咏,或撰文,来表达对陶渊明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在这崇拜、敬仰、追寻陶渊明的人群之中,莫过于柳德昭村柳氏始祖柳勅。据说,大观元年(1107年)柳勅携家小载舟途经湖口,登上石钟山远眺滚滚远逝的湖水江水时,感慨天地间的神奇和秀丽。他又取道寻访陶渊明的古彭泽县旧治,当来到小凰山,望见眼前的望月台、洗墨池、三学堂、笔架山等旧址时,不禁思绪万千,流连忘返,不仅感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风亮节,清风正气,而且毅然决然不回家乡故里,在此定居。如今,遗憾的是古彭泽县治遗址大多荡然无存,只留下片片瓦砾散落田野间。如果大家想要更直观的了解,既可以到实地探究秘密,也可走进县博物馆,一睹古县治遗址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