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彭泽(记者 查本础)“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形象。这个古老的职业延续了数千年之后,现在只能在大山深处深偶见。日前,记者在我县某山村探秘了一位烧炭翁吴继发老人的烧炭生活。 一头银丝的白发,一张稍显苍老的脸黝黑黝黑,一双粗糙的手被木炭染得乌黑。不过,他熟练地挖开窑门,抱炭出窑……之后,又抱柴入窑,垒石封窑,和泥糊墙,加柴添火,一切程序在吴继发看来,简单得不用思索。 吴继发今年77岁,从事烧炭20余年,50多岁才开始烧炭。窑形都是他自己设计的,筑窑是有讲究的。首先不能使用水泥筑窑,因为这样容易炸裂开,用泥土就不会。其次窑若是靠山而筑,就要特别注意没有山泉经过,因为如果有山泉水注入,炭就烧不熟。
记者在现场看到,烧炭的窑直径约2米,高1.5米,留着一个高80公分、宽40公分的窑门。抱柴入窑,抱炭出窑吴继发都是趴在地上匍匐进出窑门。据吴继发介绍,他一人两天能装一个窑,可以放入千余斤的树枝。窑筑成后,放入柴火,将窑门封起来,然后通过小灶加火来烧炭。大概10天能烧好一窑炭,其中6天烧炭,4天冷却。
怎么观察炭是否烧成,吴继发已很有经验。他说从烟囱看烟的变化就能知道,最开始冒的是黑烟,后来开始变白烟,白烟再变成蓝烟,就表明炭差不多烧好了。吴继发说:“现在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现在都使用空调和电取暖器取暖,基本上都不喜欢烧炭烤火了。今年这个冬天是我最后一次烧炭了,烧炭的手艺也将失传了。”吴继发的儿子和儿媳在外地打工,女儿也远嫁他乡,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在乡村,至今没有一个人来向他学习烧炭的手艺。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取暖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都趋向于更加清洁、环保、节能。烧炭这种原始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我们的视线,留给我们的将是远去的记忆。
|